2023-10-03
镰叶瘤足蕨的功效与作用
镰叶瘤足蕨,中药名。为瘤足蕨科植物镰叶瘤足蕨PlagiogyriadistinctissimaChing的全草或根茎。分布于西南及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具有清热发表,透疹,止痒之功效。常用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皮肤瘙痒,血崩,扭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发表,透疹,止痒。
主治
流行性感冒,麻疹,皮肤瘙痒,血崩,扭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烧灰研末调敷。
相关论述
1、《*药用植物志》:“治妇人血崩,可防止血块流出。”
2、《中国药用孢子植物》:“全草清寒发表,治感冒等。”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白秃:将(镰叶瘤足蕨)根茎烧灰后,取末油调敷。(《*药用植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全草上30-40cm,基部具根状茎及叶柄残痕。不育叶柄三棱形或近圆形,长15-18cm,禾秆色,叶片皱缩,破碎,平展后呈狭三角形,长20-25cm,一回羽状深裂,羽片互生,15-20对,镰状披针形,长4.5-5.5cm,基部不对称,具羽状脉,绿色。能育叶长18-22cm,一回羽状,羽片条形,宽2-3mm,侧脉常二叉状,孢子囊生于小脉顶部,布满羽片背面。气无,味辛。以带根状茎多叶、色绿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瘤足蕨科植物镰叶瘤足蕨。
形态特征
根状茎短小,直立。不育叶的柄长15-22厘米,细瘦,粗1-1.5毫米或稍粗,横切面近四方形,禾秆色或褐棕色;叶片长17-25厘米,基部宽7-11厘米,长圆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向顶部变狭,先端短尾头,羽状;羽片12-19对,互生,几平展,相距1.2-1.5厘米,长4-6厘米,宽9-13毫米,镰形,渐尖头,向上弯弓,各羽片基部之间有一向上弯的圆缺刻,基部不对称,下侧圆形,分离或向叶片上部多少与叶轴合生,上侧自基部一对羽片起,沿叶轴以狭翅上延,基部一对羽片同上方一对等长或略长,平展或经常略斜向下,对生或近对生,披针形或近镰刀形。基部心脏形;叶片顶部为短尾头,其下各对羽片基部汇合;叶边下部全缘,向顶部有锯齿。叶脉斜展,从基部二叉分枝,达于叶边,先端微向前弯,两面相当明显。叶为草质,干后绿色或黄绿色,光滑。能育叶比不育叶高,柄长20-30厘米,深褐色,细瘦,直立;叶片长14-17厘米,宽4-6厘米,尾头;羽片15-18对,彼此远分开,长5-7厘米,宽2-3毫米,线形,无柄,尖头。
分布区域
分布于西南及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1800m的常绿阔叶林或针叶林下及溪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