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4
海鲜菇种植技术大解析
海鲜菇的别名有玉蕈、斑玉蕈,真姬菇,由于它的质地脆嫩,味道鲜美可口并且吃起来有点像海蟹的味道,所以在日本还有蟹味菇之称。海鲜菇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拥有丰富的氨基酸和多糖体。食用海鲜菇能达到抗癌、防癌、提高免疫力、预防衰老、延长寿命的作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的海鲜菇种植技术。
培养料配制
海鲜菇的栽培要求基质材料偏硬质化。培养基的孔隙率(透气性)也很重要,决定了菌丝生长速度和健壮程度。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不仅要从营养方面,也必须充分考虑培养基的持水和孔隙率,来确定培养基中营养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营养添加剂的选择,会大大地左右海鲜菇的好坏。当然,最终必须在进行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来决定使用营养添加剂(辅料)的种类和数量。营养添加剂的质量对海鲜菇的菌丝生长发育和菇体的品质、产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可供选择的培养料配方较多,根据各地条件,以下几种配方可供参考。
①、阔叶:针叶树木屑79%(重量比,下同),米糠或麸皮18%,白糖1%,石灰1%,石膏粉1%,含水量65%(适用于木屑主产区);
②、棉壳98%,石膏粉1%,石灰1%,含水量65%(适用于棉壳主产区);
③、玉米芯80%,麸皮12%,玉米粉5%,石膏粉1.5%,石灰1.5%,含水量65%(适用于玉米芯主产区)。
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玉米芯粉碎成直径3-4mm大小的颗粒。按当地原料情况就近取材,选择配方,准确称量,加水拌匀,用石灰水调整pH7.15-8.15。
装袋与灭菌
塑料袋选用折径17cm、长30-33cm的低压聚乙烯折角袋,每袋装干料500g左右。料高18cm,装袋松紧适中,袋*用直径2.0cm钢筋打一个圆柱形的孔道,距袋底3cm处(切勿打到袋底并刺破袋子),最后扎口。打空洞可以使袋*的料被充分分解利用,且有利于发菌时积累在料中的废气及时排出菌包。打孔时,不要动作过快,应匀速打正,并在钢筋上作好深度标记,以免打破袋底。装袋结束后,立即采用常压灭菌(100℃)14-16h。
冷却与接种
经过灭菌的菌袋,待温度降至60℃左右时及时移至冷却室内冷却至30℃以下时接种,接种时严格按无菌操作。接种量为500mL罐头瓶接装菌种25-30袋,250mL水瓶接装菌种10-15袋。
菌丝培养
接种后将菌袋搬入预先消毒的培养架上培养,控制温度20-25℃。控制空气相对湿度60-65%。通风3-4次/d,30min/次以上,遮光培养50d左右,菌丝即可满袋。
后熟培养
海鲜菇菌丝发满后,须在20-25℃下再培养50d左右,当达到生理成熟和贮存足够的营养物质时才能出菇。菌袋生理成熟的标志是:菌袋菌丝由洁白转为土黄色;菌袋失水,重量变轻;基质收缩成凹凸不平的皱缩状;无病虫害。后熟培养结束后,若仍处于高温季节而不适宜出菇时,宜将菌袋移至较阴凉、干净、通风、避光处存放,待气候适宜时再行出菇。
搔菌和注水
出菇季节到来后,取出培养袋,立于地面或床架上,解开袋口,单头直立出菇。轻轻除去培养料表面的老菌种,刺激料面形成子实体。搔菌的好坏,直接影响子实体的形成和产量。搔菌之后,依次将清水注入菌袋,经2h后把剩余水倒掉进行催蕾。
催蕾
搔菌注水后的菌袋放置整齐后,袋口覆无纺布或报纸,喷水保湿,保持菇房温度为10-16℃。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二氧化碳浓度0.1-0.2%以下。弱光(光强10-30lx)照射约7d后,袋口料面便可长出一层浅白色气生菌丝,形成一层菌膜。这时,调控8℃左右的昼夜温差,数日内菌膜渐由白色变为灰色,标志着原基即将形成,此时逐渐加大湿度,提高光照约50-100lx,3-5d灰色菌膜表面就会出现细密原基,并逐渐分化成菇蕾。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有关的海鲜菇种植技术,希望大家能够从本文提供的相关资料中学习,栽培出健康高产的海鲜菇。另外,海鲜菇作为一种营养价值高、低热量且低脂肪的健康保健食品,味道鲜美无比、菌肉肥厚且口感细腻,是非常受广大食客欢迎的。而海鲜菇的做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家可以参考相关食谱做法,做出一道美味的海鲜菇佳肴。
相关文章
- 详细阅读
- 大萝卜的种植方法和时间 种植步骤(技术要点大全)详细阅读
2023-08-04
- 大蒜高产种植技术方法和步骤(用什么方法大蒜头长的大)详细阅读
2023-01-28
- 金针菇的种植与栽培技术 金针菇室内大规模种植方法详细阅读
2022-11-30
- 黑农84大豆品种简介(黑农84种植密度及栽培技术)详细阅读
2022-10-29
- 玉米芯种植平菇技术全过程资料(玉米芯生料栽培平菇)详细阅读
2022-10-18
- 茼蒿菜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术(大叶茼蒿菜的栽培技术)详细阅读
2022-09-29
- 大叶绿萝怎么种植?大叶绿萝种植技术详细阅读
2022-09-23
- 羊肚菌种植的出菇管理技术详细阅读
2022-06-20
- 大花蕙兰的养殖方法人参果树的栽培种植技术详细阅读
202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