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30
镰荚棘豆的生药鉴定
摘 要:描述了豆科植物镰形棘豆的生药学性状,对其根和托叶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药用植物提供依据。
关键词:镰形棘豆;显微结构;生药性状;鉴定
中图分类号:R9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00-00
镰荚棘豆(Oxytropis falcata Bunge),又名镰形棘豆,系豆科棘豆属植物。该植物分布于祁连山海拔2500~4000m的山坡草地、河岸沙地。藏药名为莪大夏,全草入药,可治高热、喉炎、黄水疮、便血等,外用治刀伤[1]。在我国甘肃裕固族聚居区内,该种植物被称为九头草,在当地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一种民间用药[2]。目前已从镰荚棘豆中提取出总黄酮甙元,并从中分离出一黄色单体,鉴定为3,5,4-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即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两者经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证实对慢性气管炎有良好疗效,尤以祛痰为佳[3],并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4]。70年代青海省曾以此为原料之一生产制剂,后有人对其总黄酮甙元测定方法进行过研究[5]。笔者对其进行生药鉴定,一为该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另豆科棘豆属植物种类极多、性状鉴别难度大,故其生药学研究在分类学上也具有一定意义。
标本笔者采集于甘肃肃南裕固族天干河滩,经鉴定为本种。石蜡切片、粉末制片和表面制片采用常规方法。实验器材:RM2015型半自动切片机(上海徕卡)、40×10显微镜(TOKYO)、显微量尺(目镜量尺、载台量尺)等。
1 药材鉴别
全草有特殊气味。根呈圆锥形、粗壮、微木质化,分枝较多,表面淡棕色或棕褐色,长10~20cm,根皮与木质部易剥离,质坚韧,断面淡白色。叶轴繁多,纵生,小叶片脱落,稀存,完整叶具小叶25~45枚,对生,小叶片披针形,基部圆形,先端钝尖,湿润展开后长达20mm,宽1~3mm。全株密被白色柔毛。头状总状花序,顶生或无,花冠紫红或暗紫色、蝶形、旗瓣倒卵形。雄蕊10枚,二体;子房被白色长柔毛。荚果较弯曲,呈镰形。种子稀见,气臭,味微苦。
2 显微鉴别
2.1 根横切面
木栓层、皮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的比例为:1∶1∶4∶1∶12。木栓层由10层左右细胞组成,细胞长方形,排列整齐紧密,横向排列,壁微栓化;皮层由8层左右薄壁细胞组成,靠近木栓层者为网状长圆形细胞,长37.5μm,宽18.8μm,靠近韧皮部者为圆形或多边形薄壁细胞,直径11.3~15.0μm,多个聚集,皮层中间有隙缝;韧皮部由大多数纤维束和薄壁细胞组成,纤维细胞直径7.5~15.0μm,壁厚,纹孔极小,圆点状或眼状,单个散在或多个成簇,薄壁细胞大小同皮层细胞,韧皮部有从木质部延伸来的射线,射线两侧有大量空隙存在;形成层由一层径向壁延伸的薄壁细胞组成,排列整齐紧密,长18.8μm,宽7.5μm;木质部导管大多单个散在,直径15.0~45.0μm,壁厚3.8~5.2μm,导管周围是薄壁细胞,多边形者居多,另有近圆形镶嵌式排列者,直径均为7.0~15.0μm,居导管两侧者,排列较整齐,形成射线,部分射线延伸至韧皮部。无髓。
2.2 托叶(与叶柄合生)横切面
横切面直径1mm,黄色。上表皮细胞正方形,直径4.0μm,排列整齐,中间密生非腺毛。厚角组织和海绵组织中有大量油细胞,油细胞在厚角细胞及薄壁细胞中排列规则,呈类圆形,直径7.5~15.0μm,间隙小。微管束由小型致密的韧皮部及木质部组成,韧皮部近正方形,直径3.8μm,排列整齐紧密;木质部导管散生,直径1.9μm。栅栏细胞1行,长22.5μm,宽3.8μm,排列整齐或破碎,不穿过中脉。
2.3 根粉末
呈灰棕色。薄壁细胞为不规则多边形,直径15.0~22.5μm,壁直、镶嵌式排列,内含油滴。皮层由长圆形细胞形成网状,细胞长37.5μm,宽11.3μm。螺纹导管大多束生,直径5.6~18.8μm。纤维成束,直径9.4μm,壁薄、弯曲。草酸钙结晶多,主为方晶,大小、形状各异,直径3.0~20.0μm之间,无淀粉粒。
2.4 托叶粉末
离生性分泌腔多见,外围细胞形状各异,直径7.5~15.0μm。腔扁圆形,长约52.0μm,薄壁细胞排列紧密,壁圆润,非腺毛极长。纤维直或弯曲,无分枝。
2.5 叶粉末
气孔不等式为多,副卫细胞3~4个,3个多见;也有平轴式。气孔长径18.3μm,短径7.5μm;副卫细胞长径11.3~30μm,短径7.5μm。表皮细胞壁薄、曲,排列紧密。梯纹导管直径11.3μm左右。非腺毛弯曲,长不定,18.8~150μm者均有,宽3.8μm。
参考文献:
[1] 青海省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药物图鉴第一册[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72:104.
[2] 杨永建,祁银德.裕固族聚居区药用植物资源[J].中药材,2002,25(11):779.
[3] 青海省生物研究所.复方樟柳碱片研究报告[J].内部资料,1976.
[4] 魏群.镰形棘豆总黄酮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药理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1979,59(11):677~680.
[5] 陶诗清.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的含量测定[J].中草药,1980,11(11):493.
(责任编辑:姜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