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百科 > 植物知识 > 古人的桑梓情怀

古人的桑梓情怀

植物百科2022-03-12 09:59:49
在我国古汉语中,“#桑梓 ”一词常常被人们用来指代“故乡、乡下”或父老乡亲,这一提法最晚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那么,在我国为数众多的树种中,古代先人为什么偏偏选中桑梓二树来指称故乡呢?

桑树、梓树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古人的桑梓情怀

在我国古代,桑树与梓树是与人们生活关系极为紧密的两种树。桑叶可以用来养蚕,桑葚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和枝条可以用来制作农具,树皮可以用来造纸,桑树全身皆可入药。可谓一棵桑树,浑身是宝。而梓树嫩叶可食,皮可入药,木质轻巧柔软,是制作家具、乐器和棺材的上好材料。梓树因为速生,还常被人们用作薪炭之材。

桑叶养蚕
正因为桑梓二树与人们的衣食住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人们喜欢在自家房前屋后栽桑种梓,以资养家糊口,福荫后代。所以,我们的祖先往往对父母前辈栽植的桑梓怀有深深的敬仰之情,后来人们就以“桑梓”代指居处、处所,用“桑梓”一词代指家乡、故乡。如赞扬某人为家乡修桥铺路、捐资助学,往往用“荫及故里、功在桑梓”等词汇来表彰贤德义举。更不用说文人笔下的“桑梓之情”,就是对家乡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梓树花
《诗经·小雅·小弁》记载:“维桑与梓,毕恭敬止。”意思是看见桑梓二树就会引起对父母长辈的思念之情。如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就有记述,曰:“永世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归里焉。”晋袁宏《后汉记·明帝纪上》记载:“中国者,先王之桑梓也。”《朱熹集传》中也说:“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桑梓之地,父母之帮

除此之外,古代家族成员尤其是达官贵人的坟墓多依傍桑林而建,逝者墓前亦经常栽种梓树。如《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前,对使者说过这样的话:“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这一点,可以从汉末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中的“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肃恭。”这句话中得到印证。凡此种种,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也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之地,父母之帮”也就成为故乡的代名词。

魏晋女诗人蔡琰在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中吟唱:“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生逢乱世,远嫁胡国,悲苦屈辱的汉代女诗人蔡琰自弹自唱,且行且吟,思念故国,一片思返故乡的泣血之情。魏国君主、诗人曹丕在《黎阳作》诗中有句:“中有高楼亭亭,荆棘绕蕃丛生。南望果园青青,霜露凄惨宵零。彼桑梓兮伤情。”其诗作多反映王公贵族的奢华生活和情感,但在形式上颇受魏晋时期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情感充沛。魏晋诗人陆机年届八旬,则在“明已损目聪去耳”时写作《百年歌》:“前言往行不复纪,辞官致禄归桑梓。安车驷马入旧里,乐事告终忧事始。”南朝诗人谢灵运在《孝感赋》中亦有句:“恋丘坟而萦心,忧桑梓而零泪。”

诗歌中的桑梓情怀

这一用法在唐代诗歌中更为常见。唐代诗人柳宗元的《闻黄鹂诗》中就有“乡禽何事亦来此,今我生心忆桑梓”的感伤之句。唐代“诗佛”王维在《休假还旧业便使》中,则有托病返乡,旧景不再,亲朋团聚,唏嘘感慨的诗句:“谢病使告归,依依入桑梓。家人皆伫立,相侯衡门里。”唐代诗人杜审言把对故乡的怀念深深嵌入《春日怀归》:“心是伤归望,春归异往年。河山鉴魏阙,桑梓忆秦川。花杂芳园鸟,风和绿野烟。更怀欢赏地,车马洛桥边。”少有生花妙笔和飞扬心绪如唐代诗人孟浩然一样,受故友之邀《过故人庄》,赏重阳日,就菊花酒,话桑麻情:“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宋代诗家词人同样沿袭前朝历代对“桑梓”一词的用意和用法,在怀念桑梓故里的诗文中,对乡关家人的思念更加用情、更加迫切。宋代苏辙在《送贾讷朝奉通判眉州》中说:“民病贤人来已暮,时平蜀道本无难。明年我欲修桑梓,为赏庭前荔子丹。”借喻“赏庭前荔子”修葺“桑梓”,造福乡里。诗人秦观在《又别牛司理》中这样送别好友牛司理:“解手莫令书信断,故园桑梓幸相邻。”希望朋友之间书信常往,手足之情,溢于言表。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备尝艰辛,“星斗弄光彩,罗络灶火斑。跋履虽云倦,桑梓得暂还。”在“南丰道”上曾巩作《之南丰道上寄介甫》寄语好友“相期林兰楫,荡漾穷川湾。”

即便到了元明清时代,“桑梓之情”依然在文人墨客笔端默默生发、汩汩流淌。元代徐有孚在《摸鱼子》中对故乡晚年生活有着鲜活的描绘,“……孙儿学语。说桑梓光阴,松筠节操,岁岁有欢趣。”“身退功成天许”承享膝下之欢,栽杨培柳,颐养天年。明代“文坛四杰”、著名“前七子”之一、诗人何景明有《赠边子四首(其一)》云:“戎马暗中原,嗟此远行子。遥遥赴城阙,戚戚望桑梓。”情真意切中写下分别的诗章,念叨着送友人边贡上路的不舍情谊,手足之情,令人喟叹。

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150首》中感慨异常:“里门风俗尚敦庞,年少争为齿德降。桑梓温恭名教始,天涯何处不家江。”故乡所不曾改变的是,诗人陪同老父亲前去观潮(钱塘潮)时,里少年依然不忘给年长者必要的礼遇——皆起立。于是诗人感慨:以吾乡此种温良恭俭让的教化推广至天下,又何愁天下民风不趋于善良淳朴呢?少年*出韶山以求博学,临行前赋诗一首《七绝·改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可谓少年壮志,抱负远大,诗情澎湃,大气磅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很多人的住所没有私家院落,即过去常常挂在嘴边、家家皆有的“房前屋后”。如有,一定栽种几株极具象征意义的桑梓。一来身体力行地传递中国古代桑梓文化的文脉,二来营造一方“桑梓之情”的诗情画意小天地,三来盼望子孙后代濡染国学香风,不忘“桑梓之情”,躬身砥砺前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