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秋天的原野,不经意间会遇到一畦荞麦花。初看并不起眼,很容易与野蓼混淆。红褐色的秸秆上,生着三角形叶片,枝头和叶腋间挂着一簇簇伞状圆锥形花序。每簇花序里挤满绿豆大小白色或浅红色花朵,每朵五只花瓣,守护着淡绿中夹着微黄的花蕊。千簇万簇连成片,千株万株汇成海,远远望去,就有了气势,红紫相间,绛紫如春天的紫云英,白如冬天的初雪。
荞麦花开,花期长达二十多天,蝶飞蜂舞,热热闹闹,给渐次萧杀的原野增添了不息生机。这样的景致,庄稼人习以为常,视而不见。他们关心的,是什么时候结籽,什么时候成熟,什么时候变成沉甸甸的收成。“立秋荞麦白露花。”荞麦通常在立秋后播种,播种后几天就发芽。初生的幼苗如营养不良的山芋秧,病恹恹的。不用担心,荞麦生命力强,十天半个月,这些幼苗便茁壮成半人高,三周之后蹿出红褐色茎秆,开出一簇簇白色或浅紫色花朵。到了寒露霜降时节,荞花落尽,结出三棱形褐色荞麦。荞麦的生长周期短,从播种到收割,前后通常只有三个月时间。
荞麦耐寒耐瘠,多生长在高寒山区。为了弥补山区口粮不足,庄稼人在山坡上垦荒,种植荞麦。荞麦耐旱,病虫害少。土地虽然贫瘠,但是总能结出并不贫瘠的果实,回报乡亲。要是遇到夏秋连旱,晚稻绝收,庄稼人赶着黄牛,将干裂成乌龟壳一样的稻田翻耕,作畦,播下荞麦的种子,挽救一季收成。虽然产量低,一亩只有三四百来斤,但作为应急,在抗旱救灾备荒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别看荞麦籽粒小,但它的资历可不浅,《诗经》中就有“视尔如荍,贻我握椒”的记载。“荍”即荞麦,这说明早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我国就已开始种植荞麦了。我国南方种植的荞麦以苦荞为主。虽然味苦,但它富含赖氨酸和膳食纤维,铁、锰、锌等微量元素也比一般谷物丰富。它对降低血脂、血糖、胆固醇和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具有一定功效,有助于健脾益气、消食化滞,药食两用。荞麦可以磨成粉,做成荞麦馒头、荞麦面条,发荞麦粑,煮荞麦粥,酿荞麦酒,还可以制成荞麦茶,用途广泛。而荞麦壳还可以装入枕套,制作荞麦枕头,有助于睡眠。
十月小阳春,荞麦花盛开,铺天盖地,如缎似锦。这样的荞麦花,历来被文人墨客咏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村夜》中说,“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温庭筠在《题卢处士山居》中云:“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明代吴兆《别九华山二绝》曰:“复岭重岩出路赊,渐看龙口有人家。行行数里犹回首,秋雪满山荞麦花。”荞花如雪,铺满山坡,银装素裹,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荞麦是蓼科草本植物,花朵不漂亮,果实也不好看,味道还有点微苦,但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大道至简,藏巧于拙,苦则生甜,荞麦深谙生命哲学,低调谦逊,一如尘世间的芸芸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