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柘树果实的功效与作用
柘树果实,中药名。为桑科柘属植物柘树MacluratricuspidataCarrière[Cudraniatricuspidata(Carr.)Bur.exLavallee]的果实。植物柘树,分布于我国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等地。具有清热凉血,舒筋活络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凉血,舒筋活络。
主治
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
相关论述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凉血,舒筋活络。”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跌打损伤,柘树将成熟果实切片晒干,研粉。每次1调羹,用黄酒吞服,每日2次,连用5-6d。(《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切片,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药材性状:完整果实近球形,直径约2.5cm,鲜品肉质,橙黄色。干品多为对开切片,呈皱缩的半球形,全体橘黄色或棕红色,果皮内层着生多数瘦果,瘦果被干缩的肉质花被包裹,长约0.5cm,内含种子1枚,棕黑色。气微,味微甘。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桑科柘属植物柘树。
形态特征
植物柘树,别名柘《诗经》,柘桑(《淮南子》高诱注),文章树《清异录》,灰桑树《淮阴县志》,黄疸树、刺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九重皮、大丁癀《福建中草药》,刺桑、奶桑《贵州草药》,痄腮树、黄龙蜕壳《云南中草药》,铁骨子(河南),柘骨针、棘针树(江苏),柘刺(浙江、江苏、安徽),老虎肝、双腾、尖尾风、黄桑(广西)。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米。小枝暗绿褐色,具坚硬棘刺,刺长5-35毫米。单叶互生;叶柄长0.5-2厘米;托叶侧生,分离;叶片近革质,卵圆形或倒卵形,长5-13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3裂,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两面均有毛,成长后除下面主脉略有毛,余均光滑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4-5对;花单性,雌雄异株;均为球形头状花序,具短梗,单个或成对着生于叶腋;雄花花被片4,长圆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丝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线状。聚花果球形,肉质,橘红色或橙黄色,表面呈微皱缩,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里。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1500米的阳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缘及溪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