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百科 > 功效作用 > 毛茛的功效与作用

毛茛的功效与作用

植物百科2022-04-28 19:43:44

毛茛,中药名。为毛茛科毛茛属植物毛茛RanunculusjaponicusThunb.的全草及根。分布于全国各地(*除外)。具有退黄,定喘,截疟,镇痛,消翳之功效。主治黄疸,哮喘,疟疾,偏头痛,牙痛,鹤膝风,风湿关节痛,目生翳膜,瘰疬,痈疮肿毒。

毛茛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作用

功能

退黄,定喘,截疟,镇痛,消翳。

主治

黄疸,哮喘,疟疾,偏头痛,牙痛,鹤膝风,风湿关节痛,目生翳膜,瘰疬,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患处或穴位,使局部发赤起泡时取出;或煎水洗。

药理作用

1、本品所含成分原白头翁素对皮肤、粘膜有强大刺激作用,故捣烂外敷于皮肤可引起炎症、疼痛、发泡。

2、抗微生物作用。

3、对抗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的收缩作用。

相关论述

《本草拾遗》:“陶注钩吻云;或是毛茛。苏云:毛茛是有毛石龙芮也。百一方云:菜中有水茛,叶圆而光,有毒,生水旁,蟹多食之。苏云又注,似水茛,(水茛)无毛,其毛茛似龙芮而有毛(“毛”原作“毒”)也。”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2、治疗传染性肝炎。

3、治疗胃痛。

4、治疗喘息型慢性气管炎。

5、治疗慢性血吸虫病。

相关配伍

1、治黄疸,用鲜毛茛捣烂团成丸(如黄豆大),缚臂上,夜即起泡,用针刺破放出黄水,黄疸自愈。(《药材资料汇编》)

2、治疟疾,用鲜草捣烂,敷寸口脉上(太渊穴),用布包好,1h后,皮肤起水泡,去药,用针挑破水泡。(《湖南药物志》)

3、治偏头痛,用毛茛鲜根和食盐少许杵烂,敷于患侧太阳穴。敷法:将铜钱1个(或用厚纸壳剪成钱形亦可),隔住好肉,然后将药放在钱孔上,外以布条扎护,约敷1h左右,俟起泡,即须取去,不可久敷,以免发生大水泡。(《江西民间草药》)

4、治牙痛,按照外治偏头痛的方,敷于经渠穴,右边牙痛敷左手,左边牙痛敷右手。又可以毛茛少许,含牙痛处。(《江西民间草药》)

5、治鹤膝风,鲜毛茛根杵烂,如黄豆大一团,敷于膝眼(膝盖下两边有窝陷处),待发生水泡,以消毒针刺破,放出黄水,再以清洁纱布覆之。(《江西民间草药》)

6、治眼生翳膜:①用毛茛鲜根揉碎,纱布包裹,塞鼻孔内,左眼塞右鼻,右眼塞左鼻。②按照外治偏头痛的方法敷于印堂穴。(《江西民间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一般栽培10个月左右,即在夏末秋初7-8月采收全草及根,洗净,阴干。鲜用可随采随用。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清水喷淋,润透,切段,干燥。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药材性状:茎与叶柄均有伸展的柔毛。叶片五角形,长达6cm,宽达7cm,基部心形。萼片5,船状椭圆形,长4-6mm,有白柔毛;花瓣5,倒卵形,长6-11mm。聚合果近球形,直径4-5mm。

2、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的段。根茎疙瘩状,残存须根棕黄色。茎圆柱形,稍扁,黄绿色,断面中空,叶多皱缩或破碎,绿褐色,叶背面棕黄色。聚合果球形。味辛,微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毛茛科毛茛属植物毛茛。

形态特征

毛茛,别名五虎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多年生草本,高30-70cm。须根多数,簇生。茎直立,具分枝,中空,有开展或贴伏的柔毛。基生叶为单叶;叶柄长达15cm,有开展的柔毛;叶片轮廓圆心形或五角形,长及宽为3-10cm,基部心形或截形,通常3深裂不达基部,*裂片倒卵状楔形或宽卵形或菱形,3浅裂,边缘有粗齿或缺刻,侧裂片不等2裂,两面被柔毛,下面或幼时毛较密;茎下部叶与基生叶相同,茎上部叶较小,3深裂,裂片披针形,有尖齿牙;最上部叶为宽线形,全缘,无柄。聚伞花序有多数花,疏散;花两性,直径1.5-2.2cm;花梗长达8cm,被柔毛;萼片5,椭圆形,长4-6mm,被白柔毛;花瓣5,倒卵状圆形,长6-11mm,宽4-8mm,黄色,基部有爪,长约0.5mm,蜜槽鳞片长1-2mm;雄蕊多数,花药长约1.5mm,花托短小,无毛;心皮多数,无毛,花柱短。瘦果斜卵形,扁平,长2-2.5mm,无毛,喙长约0.5mm。花、果期4-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全国各地(*除外)。

生长环境

生于田野、路边、水沟边草丛中或山坡湿草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