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鸭脚艾的功效与作用
鸭脚艾,中药名。为菊科植物白苞蒿ArtemisialactifloraWall.exDC.的全草或根。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至西部各地区。具有活血散瘀,理气化湿之功效。常用于血瘀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慢性肝炎,肝脾肿大,食积腹胀,寒湿泄泻,疝气,脚气,阴疽肿痛,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散瘀,理气化湿。
主治
血瘀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慢性肝炎,肝脾肿大,食积腹胀,寒湿泄泻,疝气,脚气,阴疽肿痛,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绞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药理作用
1、护肝作用。
2、平喘作用。
3、毒性: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消血通经。疗霍乱水泻,止疳疮血出,汤火伤;治心气痛,水胀;又治大小便血。”
2、《纲目拾遗》:“治脚气,疝气。”
3、《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皮肤溃疡,汤火伤,头风痛。”
4、《广西本草选编》:“治慢性肝炎,急性肠胃炎,月经不调,闭经。”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经闭或经前腹痛:鲜鸭脚艾60g。酒水煎,调红糖服。(《福建中草药》)
2、治疝气:四季菜鲜根30-60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鲜用。根,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茎有棱,灰棕色,直径5-10mm,表面有纵条纹,断面*有疏松的髓,叶羽状深裂,裂片3-5,上面无毛,下面沿脉有微毛。茎梢头状花序集成圆锥状花序,花细小,白色或浅黄色气微弱,味淡。茎表皮下为2-4层厚角细胞,茎的横切面20余个微管束环状排列;上表皮细胞为一列,表面观垂周壁较平直;非腺毛由3-6个细胞组成;气孔为不等式,长26-42um,直径16-37um;粉末灰黄色,“T”字形毛众多,多折断,具腺毛,花粉粒类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3-20um,壁较厚,表面布满小尖刺;导管多为网纹导管,少数为环纹及螺纹,直径18-122um;非腺毛3-5个细胞组成,有时柄部细胞双列;柱鞘纤维,直径10.8-28.8um,壁厚2.4-4.3um,纹孔较小,多成束存在。木纤维两端钝圆,纹孔较多,呈斜缝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