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3
浅论构建近自然型城市园林
1 近自然型城市园林的含义和作用
近自然型城市园林是指城市范围内以植物为主体的城市园林生态系统。它是对传统城市园林模式的延伸和升华。在当代社会,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载体,城市园林对优化城市环境、丰富城市景观、满足人们对绿的需求、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其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与可持续发展力的重要标志。
众所周知,园林植物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对生态环境相对恶化的城市来说,其园林植物群落的设计和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居质量的改善。近自然型城市园林,是生物多样性丰富而协调的园林,是大自然作用力充分发挥的园林,也是城市绿化规划和生态功能融合较好的园林。
2 构建近自然型城市园林的入手点
构建近自然型城市园林是一项复杂的生态建设系统工程,应当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入:
2.1要考虑生态效益的优先性
城市园林,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还包括土地、水分、阳光等非生物因素。这些成分共同组合成一个整体,那就是城市的园林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不同成分之间彼此制约、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着整个系统的动态平衡。城市园林植被的分布状态,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与环境条件的作用关系,受人为活动的影响程度等,直接决定着生态功能的发挥情况。
所以说,城市园林的设计与建设,应该根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首先注重生态效益,强调以木本植物为主体,提倡利用原生植被和种植乡土物种,并努力使本地的乔、灌、藤、草共生共存、相互依赖,为动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并构成高效、完整、和谐、互动的园林生态系统,构建成这样的城市园林生态系统,其整体的稳定性强,生态效益好,投入、维护的成本也较低。
2.2要考虑景观效果的协调性
在城市基本建设中,城市园林不仅要能发挥出生态效应,还应融合于城市的整体设计之中。城市的景观规划,是实现城市整体设计的主要手段。景观是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一个景观,是包括空间上互相邻接、功能上互相关联、发生上互相依附的若干个生态系统的有机聚合。景观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而且这些要素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相互密切联系的。
从景观生态学的观点看,城市园林属于一种特殊的景观,可依据面积大小把其斑块分为大、中、小三类。块状园林在城市园林系统中,不仅具有多样的生态功能,同时具有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的视觉效果。据景观生态学研究表明,景观异质性越大,景观的类型越多,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就越强,生态系统因而也就愈加稳定。故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景观效果的协调,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不可忽视的课题。
2.3要考虑方式手段的自然性
城市的园林建设,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而不能是生搬硬套,盲目跟风,导致出现“千城一面”现象。如我国很多北方城市偏爱种植常绿树种、外来树种,但如果从生态功能上考虑,在人们居住的房前屋后,种植落叶树种、乡土树种则更有利于透光增温、方便生活。另外,许多常绿树种、外来树种在改良土壤等环境功能方面远不及一些落叶树种、乡土树种。更何况,落叶本身就是一种景致,标示着物候的变迁、季节的更替等自然规律。
因此,构建城市园林要充分利用自然立地条件,配合不同城市的历史、民族、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园林品格和风貌。园林规划中要注重突出城市自身的个性和风韵,具体实施中更要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采取源于自然、贴近自然的方式手段,在此基础上,再力求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古典风格与现代气息共存并重。
3 构建近自然型城市园林应注意的问题
构建近自然型城市园林并无统一的模式要求,也并非所有城市园林都能进行近自然治理。要对具体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地质地貌及其自然、社会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维持城市园林生物学效应的基础上,可以采用西方的近自然治理模式,也可以按照中国传统园林风格来规划和设计。城市园林近自然治理方案设计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些模式方案在实际运用中应逐渐完善,从而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构建近自然型城市园林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内容。在实行城市园林生态管理、推广城市园林先进技术时,要加强城市园林资源调查与系统诊断,并在区域、流域景观尺度上分析城市园林的重要性,制定明确的城市园林管理目标,维护城市园林的生态和景观多样性,从而发挥城市园林长期、稳定、持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收稿:2008-03-22)
相关文章
- 详细阅读
- 浅论构建近自然型城市园林详细阅读
2022-04-10
- 如何构建近自然型园林详细阅读
202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