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百科 > 植物知识 >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好处多不看是吃亏!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好处多不看是吃亏!

植物百科2022-03-13 21:56:06

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那么,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来看看吧。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好处多不看是吃亏!

一、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的功效

吴茱萸处方用名是吴茱萸、生吴茱萸、吴萸、淡吴萸、泡吴萸、炙吴萸、炒吴萸,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是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等,吴茱萸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及多种同属植物的近成熟果实,吴茱萸用药禁忌是阴虚火旺者忌服吴茱萸;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药名:吴茱萸

别名: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臭辣子树、气辣子、曲药子。

处方用名:吴茱萸、生吴茱萸、吴萸、淡吴萸、泡吴萸、炙吴萸、炒吴萸。

性味:辛苦,温,有毒。

归经:入肝经、胃经。

功效:温中,止痛,理气,燥湿。

主治: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来源:吴茱萸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及多种同属植物的近成熟果实。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好处多不看是吃亏!

吴茱萸的作用

吴茱萸及其变种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为常用中药。其性热味苦寒,有散热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脘疼痛等症。

1、吴茱萸治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吐,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吴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一两。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仁存堂经验方》)

2、吴茱萸治阴下湿痒生疮:吴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疮。诸疮亦治之。(《古今录验方》)

3、吴茱萸治醋心,每醋气上攻如酽醋: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纵浓,亦须强服。(《兵部手祭方》)

4、吴茱萸治湿疹:炒吴茱萸一两,乌贼骨七钱,硫黄二钱。共研细末备用。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隔日一次,上药后用纱布包扎。(《全展选编•皮肤科》)

5、吴茱萸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为末,汤服一钱。(《圣惠方》)

6、吴茱萸治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疗本草》)

7、吴茱萸治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

8、吴茱萸治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濒湖集简方》)

9、吴茱萸治呕而胸满,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吴茱萸汤)

10、吴茱萸治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吴茱萸、硫黄各半两。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圣惠方》)

11、吴茱萸治头风:吴茱萸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拭发。(《干金翼方》)

12、吴茱萸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痒成疮:吴茱萸(去枝梗)一斤(四两用酒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汤浸,四两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泽泻(去灰土)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局方》夺命丹)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好处多不看是吃亏!

13、吴茱萸治痰饮头疼背寒,呕吐酸汁,数日伏枕不食,十日一发: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筹分。为末,炼蜜丸悟子大。每热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验方》)

14、吴茱萸治脚气疼痛,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温服亦得。(《证治准绳》鸡鸣散)

15、吴茱萸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三钱。泡过,煎汁,入盐少许,通口服,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也。(《仁存堂经验方》)

16、吴茱萸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吴茱萸六升,木瓜两颗(切)。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瘥。(《千金方》苏长史茱萸汤)

17、吴茱萸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18、吴茱萸治腹中积块。用茱萸一升捣烂,和酒同煮,取出包软布中熨积块处,冷则炒热再熨。块如移动,熨也移动,直至积块消除。

19、吴茱萸治中风(口角偏斜,不能语言)。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开数次,冷后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

20、吴茱萸治赤白痢(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

方一:用吴茱萸、黄连、白芍药各一两,同炒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戊己丸。

方二:用吴茱萸二两、黄连二两,同炒香,各自为末。以百草霜二两,加饭同黄连做成丸子;以白芍药末二两,加饭同茱萸做成丸子,各如梧子大,收存备用。每服五十丸。赤痢,以乌梅汤送服连霜丸;白痢,以米汤送服茱芍丸;赤白痢,两种药丸各服二十五粒。此方名二色丸。

方三:用川黄连二峡谷、吴茱萸二两(汤沁七次),同炒香,分别研为末,各与粟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收存备用。每服三十丸。赤痢,以甘草汤送服黄连丸;白痢,以干姜汤送服茱萸丸;赤白痢,两丸各用十五粒,米汤送下。此方名变通丸。

21、吴茱萸治全身发痒。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温擦洗,痒即停止。

22、吴茱萸治老人多年水泄。用吴茱萸三钱,泡过,取出,加水煎嗔,放一点盐后服下。

23、吴茱萸治冬月感寒。用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以出汗为度。

24、吴茱萸治转筋入腹。用茱萸(炒)二两,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得泻即愈。

25、吴茱萸治呕吐、胸满、头痛。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吴茱萸汤。

26、吴茱萸治胃气虚冷,口吐酸水。吴茱萸在开水中泡七次,取出焙干,加干姜(炮),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热汤送下。

27、吴茱萸治心腹冷痛。用吴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开,分三次服。

28、吴茱萸治妇女阴寒,久不受孕。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为末,加炼蜜做丸子,如弹子大。裹棉肉纳入阴道中,令子宫开即可受孕。

29、吴茱萸治小肠疝气(偏坠疼痛,睾丸肿硬,阴部湿痒)。用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两泡酒,四两泡醋,四两泡开水,四两泡童便。经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泽泻二两,共研为末,以酒和粉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汤或酒送下。此方名夺命丹,亦名星斗丸。

吴茱萸、黄连、生姜,三药均有止呕作用,然而吴茱萸温肝而治肝寒犯胃之呕苦,生姜能温中而治胃寒上逆之呕水。

吴茱萸与干姜,均有温中散寒功效,治疗寒郁中焦,脘腹冷痛等证 ,二药常相须为用。然干姜尚能温上焦,温肺经化饮止咳;吴茱萸还能温下焦,温肝以治寒疝腹痛,助肾阳以治寒泻,温营血以治经闭。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好处多不看是吃亏!

二、吴茱萸的食用方法

吴茱萸粥

材料:吴茱萸2克、粳米50克、生姜2片、葱白2茎

制作:将吴茱萸研为细末;用粳米先煮粥,待米熟后下吴茱末及生姜、葱白,同煮为粥。

用法:每日早晚服用。3--5天为一疗程。

功效:补脾暖胃,温中散寒,止痛止吐。适用于虚寒性痛经以及脘腹冷痛、呕逆吞酸。

来源:《食鉴本草》

吴茱萸酒

配方:吴茱萸、明矾各15克、白酒适量。

制法:将前2味共研细末,入白酒调和成泥膏状,制成药酒饼2个,备用。

用法:外用。取药酒饼敷患儿两足心或手心,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功效:散寒、消炎、退热。

主治:编辑小儿各型感冒。

引自:《药酒汇编》。临床验证均效。

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2两、甘草(炙)1两、人参1两、桂心1两、生姜5两、半夏1升、小麦1升、当归2两。

用量:以水1斗5升,煮取3升。每次温服1升,日3次。

方法:上切。

主治:寒冷腹痛。产后虚冷。

来源:《外台》卷七引《小品方》。

吴茱萸党参生姜汤

组成:吴茱萸9克、党参5克、生姜20克、大枣6枚、公丁香(后下)3克。

制作:上药加水适量煎煮,连煎2次,取药汁300毫升。

用法:每日1剂,早、晚温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浊止呕。适用于肝胃虚寒所致慢性萎缩性胃炎。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87年6期

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6克、木瓜(切)12克

用法:上二味,以水1.3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约隔一小时半服一次。服后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愈。

主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引苏长史方。

三、吴茱萸的用药禁忌

1、阴虚火旺者忌服吴茱萸。

2、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吴茱萸畏紫石英。《本草经集注》

3、肠虚泄者尤忌吴茱萸。《本草蒙筌》

4、走气,动火,昏目,发疮。《纲目》

5、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于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本草经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