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2
赏石盆景文化中的“悟”
《辞源》对“悟”的解释是:1.有所知觉谓之悟;2.启发人亦曰悟。《说文》亦云:“心了然也,又启发人也,觉也。”
因此,悟的原意是佛教禅宗俗语之一,为理解、明白、觉醒。长期以来,由于宗教赋予“悟”一种神秘的色彩,从而使人们在赏石文化的活动中对它的研究和运用有
了一定的难度。赏石如悟道,悟得真趣方入道。在这里,笔者想借用“悟”的规律,把它和赏石文化的实践结合起来,浅谈赏石文化中的“悟”。
1983年,浙江美术学院理论教研室编的一本书叫《艺术中的哲学》,其中有这样一段论述:“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表
明,人脑原来和电脑一样,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存储器……正常的人,每时每刻都在感收、存储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一部分潜沉,成为不为主体的人所知的潜意
识……当人们由于某种机遇,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或长期思考某一问题,形成大脑皮层中某些特别强的兴奋点后,这些潜沉的信息、意识、联想组合就会自动跳跃
起来,直接跃进自觉的思考,象闪电一样突然照亮人们的思路,于是出现了‘顿悟’之时,神来之笔。”这段话论述了“悟”的形成背景,是十分有道理的。
用“悟”来认识客观世界,有触类旁通的特点,可以形成具有创造意识的心理活动,它是人们潜意识的多次碰撞、挖掘、激发,打破了常规的思维和推理。人们
为了实现认识客观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只有通过“悟”,才能使思路不会被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局限。因而我们可以把“悟”理解为是一种神领意会的方
式,不假思索地推断,忽然间得到妙不可言感受,直接越过事物的部分和表象,洞察全部及深层,直到“顿悟妙得”。可以说,在“悟”的过程中,无不闪跃着智慧
的火花和思想的亮点,是赏石者智力因素具体生动的体现。
纵观中国赏石史,人们不难发现,有许多赏石大家都与佛家有着密切往来,有名的当属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自幼喜爱奇石,他总是以石为友、赏石为乐、吟石为快、视石为宝,丢官不丢石,他收藏吟咏过的奇石也和他的其他诗词文赋一样千古流传。
据载,苏东坡37岁任杭州通判,54岁再任杭州太守,做了许多善事,三年任期届满时,百姓拿着许多珍贵的礼品为他送行,都被他谢绝。灵隐寺的惠净禅师
知道他早就想要天竺石,专门送他一块,苏东坡高兴地收下说,白居易是“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现在的天竺石更为珍贵了,
不知去了多少回,一件也没弄到,甚为遗憾。今天得到了,总算如愿以偿了。为答谢惠净禅师的馈赠,他写了一首《丑石吟》回赠:“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
回来。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这就是苏东坡的心源深处与参禅悟道有着密切联系的写照。因为“悟”字正是由“
吾”与“心”组成,这个会意字是人类个体智力的大本营,其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把天然造化升华为艺术这一复杂工程。
诚然,就“悟”的本意来讲,它并不是为赏石文化服务的,夹杂着许多消极的因素,“胸中无所得,尘外不相关”的佛家哲学,就是其万事皆空的具体写照。如
果把它原封不动地引入到赏石文化中来,势必会导致把中国的赏石文化引到虚无主义的歧途。我们所说的“悟
”,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的思维模式绝不是机械的、静止的。只有悟性,才能通灵性;只有悟性,才能进入赏石文化高雅的殿堂;只有不断地悟,才能诱发出无穷
的奇思妙想,闪亮赏石者思想的火花,从而使赏石者的赏石文化档次得到进一步提升。
依笔者之见,把“悟”运用到赏石文化中去时,赏石者起码要具备下列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观察,大脑中存储并积累大量的形象素材(花、
鸟、虫、鱼、山、景、树等等);二是在观赏奇石时,能够从石头上发现这些素材,并通过配座、题名、赏析等,把它升华为艺术美。
以前,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禅宗与奇石》的短文,里面也用了一定的文字谈及“悟”,但不够全面。本文虽专谈“悟”,亦不全面,须在今后更加广学博览,“悟”出赏石文化的精妙之处。
《辞源》对“悟”的解释是:1.有所知觉谓之悟;2.启发人亦曰悟。《说文》亦云:“心了然也,又启发人也,觉也。”
因此,悟的原意是佛教禅宗俗语之一,为理解、明白、觉醒。长期以来,由于宗教赋予“悟”一种神秘的色彩,从而使人们在赏石文化的活动中对它的研究和运用有
了一定的难度。赏石如悟道,悟得真趣方入道。在这里,笔者想借用“悟”的规律,把它和赏石文化的实践结合起来,浅谈赏石文化中的“悟”。
1983年,浙江美术学院理论教研室编的一本书叫《艺术中的哲学》,其中有这样一段论述:“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表
明,人脑原来和电脑一样,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存储器……正常的人,每时每刻都在感收、存储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一部分潜沉,成为不为主体的人所知的潜意
识……当人们由于某种机遇,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或长期思考某一问题,形成大脑皮层中某些特别强的兴奋点后,这些潜沉的信息、意识、联想组合就会自动跳跃
起来,直接跃进自觉的思考,象闪电一样突然照亮人们的思路,于是出现了‘顿悟’之时,神来之笔。”这段话论述了“悟”的形成背景,是十分有道理的。
用“悟”来认识客观世界,有触类旁通的特点,可以形成具有创造意识的心理活动,它是人们潜意识的多次碰撞、挖掘、激发,打破了常规的思维和推理。人们
为了实现认识客观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只有通过“悟”,才能使思路不会被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局限。因而我们可以把“悟”理解为是一种神领意会的方
式,不假思索地推断,忽然间得到妙不可言感受,直接越过事物的部分和表象,洞察全部及深层,直到“顿悟妙得”。可以说,在“悟”的过程中,无不闪跃着智慧
的火花和思想的亮点,是赏石者智力因素具体生动的体现。
纵观中国赏石史,人们不难发现,有许多赏石大家都与佛家有着密切往来,有名的当属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自幼喜爱奇石,他总是以石为友、赏石为乐、吟石为快、视石为宝,丢官不丢石,他收藏吟咏过的奇石也和他的其他诗词文赋一样千古流传。
据载,苏东坡37岁任杭州通判,54岁再任杭州太守,做了许多善事,三年任期届满时,百姓拿着许多珍贵的礼品为他送行,都被他谢绝。灵隐寺的惠净禅师
知道他早就想要天竺石,专门送他一块,苏东坡高兴地收下说,白居易是“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现在的天竺石更为珍贵了,
不知去了多少回,一件也没弄到,甚为遗憾。今天得到了,总算如愿以偿了。为答谢惠净禅师的馈赠,他写了一首《丑石吟》回赠:“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
回来。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这就是苏东坡的心源深处与参禅悟道有着密切联系的写照。因为“悟”字正是由“
吾”与“心”组成,这个会意字是人类个体智力的大本营,其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把天然造化升华为艺术这一复杂工程。
诚然,就“悟”的本意来讲,它并不是为赏石文化服务的,夹杂着许多消极的因素,“胸中无所得,尘外不相关”的佛家哲学,就是其万事皆空的具体写照。如
果把它原封不动地引入到赏石文化中来,势必会导致把中国的赏石文化引到虚无主义的歧途。我们所说的“悟
”,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的思维模式绝不是机械的、静止的。只有悟性,才能通灵性;只有悟性,才能进入赏石文化高雅的殿堂;只有不断地悟,才能诱发出无穷
的奇思妙想,闪亮赏石者思想的火花,从而使赏石者的赏石文化档次得到进一步提升。
依笔者之见,把“悟”运用到赏石文化中去时,赏石者起码要具备下列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观察,大脑中存储并积累大量的形象素材(花、
鸟、虫、鱼、山、景、树等等);二是在观赏奇石时,能够从石头上发现这些素材,并通过配座、题名、赏析等,把它升华为艺术美。
以前,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禅宗与奇石》的短文,里面也用了一定的文字谈及“悟”,但不够全面。本文虽专谈“悟”,亦不全面,须在今后更加广学博览,“悟”出赏石文化的精妙之处。
相关文章
- 详细阅读
- 第七届陶然文化节盆景赏石展作品欣赏详细阅读
2022-06-14
- 山水盆景中软石的种类有哪些?砂积石,芦管石,海母石详细阅读
2022-04-20
- 斧劈石在山水盆景制作中的应用详细阅读
2022-04-15
- 孔雀石是什么_孔雀石在盆景中的作用详细阅读
2022-04-14
- 龟纹石在盆景中的应用详细阅读
2022-03-20
- 石笋石在盆景中的使用和养护方法详细阅读
202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