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0
盆景巧在盆中植神韵
1993年4月,首都北京春寒料峭。然而,北京农业展览馆内外仍万紫千红,春意盎然。第三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此举行。来自全国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 手云集,精品荟萃。在湖南展厅正中,一盆造型别致、苍劲古拙的树桩盆《远古的梦》令观者流连忘返。**以及20多个国家的大使先后在盆景 前留影,国家主席***一见之下亦连声称好。人们纷纷围着盆景的作者,一位年近不惑的男士询问如此古朴遵劲的盆景源自何方。 5月5日第三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结束,这位来自湘西的汉子连获殊荣。树桩盆景《远古的梦》获本届博览会铜牌奖,树桩盆景《惜春》获优秀奖,盆景作者被授予博 览会先进个人称号。 他叫张学旭。捧着光灿灿的奖牌,面对众多记者的面,他一时泪如泉涌。他积聚十年的艰辛和心血,把奇山秀水的湘西美景集纳于方寸之地,融情融景于盆景之中, 终在首都北京展示了湘西的无限风光。 任何一个有意无意走进自治州电影公司张学旭家中的人,都无法抗拒那一片绿色的诱惑,如同置身于盆景艺术的大观园。上百盆各类盆景参差错落地排列于屋前屋 后,大型盆景一人合抱,千姿百态,气度非凡;小型盆景则可把玩于股掌之上,小巧玲珑,如一幅幅匠心独运的立体画。那种感触决非仅限于赏心悦目,一种深藏于 那片永恒的绿色之中的神韵,叫人陶醉,令人倾倒。 1955年1月,张学旭降生于龙山县兴隆街。也许是大山的造化,当17岁的张学旭穿上军装来到风光旖旎的海南岛时,大山的雄奇与大海的壮阔浑然交响于他的 脑海之中,使他感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不时有一种内心的冲动驱使着他。这时,他拿起照相机。很快,凭着他的天赋,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8年,回到地方工作的张学旭,在吉首地区一次盆景展览会上对盆景制作一见钟情,造诣颇高的摄影技艺使其一步入盆景制作的天地就显得与众不同。从一开 始,他就注重从理论上高屋建领地把握制作技巧,博采众长,做到高起点、高水平。悬根露爪,一寸三弯,缩龙成寸,他心领神会。凭着悟性,凭着超乎常人的吃苦 耐劳,他在极短的时间里便成了吉首地区盆景制作的高手。 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及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的山山岭岭,沟沟涧涧。1992年农历正月初二,大雪纷飞中,张学旭带着儿子来到一个因修水电站而将要被淹的地域寻 找盆景资源。在一片绿洲上,一望无际的黄杨令他兴奋得围着农家的火炕通胃未眠。翌日清晨,顶着纷扬的雪花,他带着一帮村民在小洲上挖了整整一周,拖回了极 其宝贵的两百多棵黄扬。日后许多成功之作都源于那次辛劳。 几年的艰苦跋涉和创作实践,张学旭发现湘西有着得天独厚的盆景资源。这是一笔不可多得亟待开发的宝贵财富。多年的艺术修炼使得张学旭从个人的爱好升华为将 此作为一项事业去执着追求。他要依靠对盆景资源的开发为宣传湘西尽绵薄之力。据此,他在盆景制作艺术实践中,力图突出湘西特色,使每一件作品源于自然,师 法自然,讲求人工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巧夺天工妙趣天成。他的代表作《远古的梦》、《沧桑仍春》无不是这一风格的体现。 为发掘和弘扬湘西的盆景艺术,展示湘西的风采,张学旭不仅身体力行,还于1992年发起成立了湘西武陵盆景艺术研究会,任秘书长之职,并在一些县市设立了 联系点。同年7月,他又玩了一招惊人之举:放下州电影公司的铁饭碗。下海了! 人们无不佩服张学旭的胆量与气魄。他实在太爱自己的事业了。因为在他身后有200多名武陵盆景艺术爱好者们紧随其后,他担负着使湘西盆景走向山外大世界的 重任。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对盆景艺术的挚爱用于帮助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通过设在各县市的联络点,他将十年所得悉数传授于土家苗寨的农民兄弟,开辟出 一条盆景致富的新路。 为开阔眼界,把湘西盆景打人大市场。张学旭数次自费遍游祖国名山大川,饱览神州大地的壮丽风光。他还两次出国考察东南亚盆景市场的前景。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近年来,张学旭的名字和他的作品一道遐迩闻名。1992年底,他只身南下深圳,作为湖南省的唯一代表,参加深圳首届迎春 花卉盆景博览会,以树桩盆景《沧桑仍春》获得本届博览会的佳作奖。在这之前的1991年10月,树桩盆景《妙趣天然》、《峥嵘岁月》两件作品参加全国少数 民族国际学术会《武陵盆景展》分别获一、二等奖,为湘西、为湖南夺得荣誉。于是,上门观赏求购者纷至沓来。他的作品进了*党校、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和圆明 园、颐和园,远销港台地区。中国红学研究会会长、著名教授冯其庸对张学旭的《远古的梦》大加赞赏,以一套高档尼康相机当场换回,爱不释手。中国著名盆景艺 术家贺淦荪、赵庆泉等对张学旭的盆景作品也赞不绝口。 张学旭和他的盆景作品一道走出了湘西。正如龙文玉副州长所言那样:张学旭孜孜所求在于要为湘西盆景资源开发、弘扬盆景文化、振兴民族经济竭尽全力。张学旭 深知:路正长,他和他的盆景的根在湘西这块神奇古老的土地上。
1993年4月,首都北京春寒料峭。然而,北京农业展览馆内外仍万紫千红,春意盎然。第三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此举行。来自全国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 手云集,精品荟萃。在湖南展厅正中,一盆造型别致、苍劲古拙的树桩盆《远古的梦》令观者流连忘返。**以及20多个国家的大使先后在盆景 前留影,国家主席***一见之下亦连声称好。人们纷纷围着盆景的作者,一位年近不惑的男士询问如此古朴遵劲的盆景源自何方。 5月5日第三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结束,这位来自湘西的汉子连获殊荣。树桩盆景《远古的梦》获本届博览会铜牌奖,树桩盆景《惜春》获优秀奖,盆景作者被授予博 览会先进个人称号。 他叫张学旭。捧着光灿灿的奖牌,面对众多记者的面,他一时泪如泉涌。他积聚十年的艰辛和心血,把奇山秀水的湘西美景集纳于方寸之地,融情融景于盆景之中, 终在首都北京展示了湘西的无限风光。 任何一个有意无意走进自治州电影公司张学旭家中的人,都无法抗拒那一片绿色的诱惑,如同置身于盆景艺术的大观园。上百盆各类盆景参差错落地排列于屋前屋 后,大型盆景一人合抱,千姿百态,气度非凡;小型盆景则可把玩于股掌之上,小巧玲珑,如一幅幅匠心独运的立体画。那种感触决非仅限于赏心悦目,一种深藏于 那片永恒的绿色之中的神韵,叫人陶醉,令人倾倒。 1955年1月,张学旭降生于龙山县兴隆街。也许是大山的造化,当17岁的张学旭穿上军装来到风光旖旎的海南岛时,大山的雄奇与大海的壮阔浑然交响于他的 脑海之中,使他感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不时有一种内心的冲动驱使着他。这时,他拿起照相机。很快,凭着他的天赋,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8年,回到地方工作的张学旭,在吉首地区一次盆景展览会上对盆景制作一见钟情,造诣颇高的摄影技艺使其一步入盆景制作的天地就显得与众不同。从一开 始,他就注重从理论上高屋建领地把握制作技巧,博采众长,做到高起点、高水平。悬根露爪,一寸三弯,缩龙成寸,他心领神会。凭着悟性,凭着超乎常人的吃苦 耐劳,他在极短的时间里便成了吉首地区盆景制作的高手。 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及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的山山岭岭,沟沟涧涧。1992年农历正月初二,大雪纷飞中,张学旭带着儿子来到一个因修水电站而将要被淹的地域寻 找盆景资源。在一片绿洲上,一望无际的黄杨令他兴奋得围着农家的火炕通胃未眠。翌日清晨,顶着纷扬的雪花,他带着一帮村民在小洲上挖了整整一周,拖回了极 其宝贵的两百多棵黄扬。日后许多成功之作都源于那次辛劳。 几年的艰苦跋涉和创作实践,张学旭发现湘西有着得天独厚的盆景资源。这是一笔不可多得亟待开发的宝贵财富。多年的艺术修炼使得张学旭从个人的爱好升华为将 此作为一项事业去执着追求。他要依靠对盆景资源的开发为宣传湘西尽绵薄之力。据此,他在盆景制作艺术实践中,力图突出湘西特色,使每一件作品源于自然,师 法自然,讲求人工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巧夺天工妙趣天成。他的代表作《远古的梦》、《沧桑仍春》无不是这一风格的体现。 为发掘和弘扬湘西的盆景艺术,展示湘西的风采,张学旭不仅身体力行,还于1992年发起成立了湘西武陵盆景艺术研究会,任秘书长之职,并在一些县市设立了 联系点。同年7月,他又玩了一招惊人之举:放下州电影公司的铁饭碗。下海了! 人们无不佩服张学旭的胆量与气魄。他实在太爱自己的事业了。因为在他身后有200多名武陵盆景艺术爱好者们紧随其后,他担负着使湘西盆景走向山外大世界的 重任。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对盆景艺术的挚爱用于帮助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通过设在各县市的联络点,他将十年所得悉数传授于土家苗寨的农民兄弟,开辟出 一条盆景致富的新路。 为开阔眼界,把湘西盆景打人大市场。张学旭数次自费遍游祖国名山大川,饱览神州大地的壮丽风光。他还两次出国考察东南亚盆景市场的前景。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近年来,张学旭的名字和他的作品一道遐迩闻名。1992年底,他只身南下深圳,作为湖南省的唯一代表,参加深圳首届迎春 花卉盆景博览会,以树桩盆景《沧桑仍春》获得本届博览会的佳作奖。在这之前的1991年10月,树桩盆景《妙趣天然》、《峥嵘岁月》两件作品参加全国少数 民族国际学术会《武陵盆景展》分别获一、二等奖,为湘西、为湖南夺得荣誉。于是,上门观赏求购者纷至沓来。他的作品进了*党校、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和圆明 园、颐和园,远销港台地区。中国红学研究会会长、著名教授冯其庸对张学旭的《远古的梦》大加赞赏,以一套高档尼康相机当场换回,爱不释手。中国著名盆景艺 术家贺淦荪、赵庆泉等对张学旭的盆景作品也赞不绝口。 张学旭和他的盆景作品一道走出了湘西。正如龙文玉副州长所言那样:张学旭孜孜所求在于要为湘西盆景资源开发、弘扬盆景文化、振兴民族经济竭尽全力。张学旭 深知:路正长,他和他的盆景的根在湘西这块神奇古老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