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苦蘵的功效与作用
苦蘵,中药名。为茄科植物苦蘵PhysalisangulataL.的全草。具有清热,利尿,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感冒,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湿热黄疸,痢疾,水肿,热淋,天疱疮,疔疮。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尿,解毒,消肿。
主治
感冒,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湿热黄疸,痢疾,水肿,热淋,天疱疮,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煎水含漱或熏洗。
化学成分
1、苦蘵全草含魏察苦蘵素A,14α-羟基粘果酸浆内酯,24,25-环氧维他内酯D,酸浆双古豆碱。
2、茎、叶含酸浆苦味素B、D、E、F、G、H、I、J、K,5,6-二羟基二氢酸浆苦味素B,苦蘵内酯A、B、C、D、E、F、G,叶中还含14α-羟基-20-去羟基粘果酸浆内酯及炮仔草内酯。
药理作用
抗癌作用:苦蘵全株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酸浆苦味素F(Ⅰ)和D(Ⅱ)。化合物Ⅰ在体外试验中对5种人肿瘤细胞株(肝癌HA22T、宫颈癌HeLa、鼻咽癌KB、直肠癌Colo-205、肺癌Calu-1)和3种动物肿瘤细胞株(黑素瘤H1477、喉表皮癌Hep-2、神经胶质瘤8401)有效,其中抗肝癌作用最强,对HeLa细胞作用次之。在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P388体内试验中,Ⅰ也表现出抗癌活性。而化合物Ⅱ体内、体外皆无效。
相关论述
1、《江西民间草药》:“治天疱疮,大头风,指疔,牙龈肿痛,湿热黄疸,咽喉红肿疼痛,肺热咳嗽,热淋。”
2、《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利尿止血,消肿散结。治咽喉肿痛,肺痈,腮腺炎;小便不利,血尿;牙龈肿痛,天疱疮。”
3、《福建药物志》:“主治高血压,急性气管炎,肺脓疡,急性肋膜炎,淋浊,急性肾盂肾炎,糖尿病,肠炎,菌痢,乳腺炎,白带,睾丸炎,疔疮疖肿。”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百日咳:苦蘵15g。水煎,加适量白糖调服。
2、治咽喉红肿疼痛:新鲜苦蘵洗净,切碎,捣烂,绞取自然汁1匙,用天水冲服。(1-2方出自《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3、治牙龈肿痛:苦蘵24g。煎水含漱。
4、治湿热黄疸,咽喉红肿疼痛,肺热咳嗽,热淋:苦蘵15-24g。水煎服。(3-4方出自《江西民间草药》)
5、治小儿菌痢:鲜苦蘵15g,车前草6g,狗肝菜、马齿苋、海金砂各9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6、治水肿(阳水实证):苦蘵30-45g。水煎分作2次,饭前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7、治睾丸炎:鲜苦蘵、截叶铁扫帚各15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8、治天疱疮:苦蘵茎叶90-120g。煎水洗,每日2次。鲜草更好。
9、治大头风,头面浮肿放亮,起疙瘩块,作痒:苦蘵茎叶60g。煎水,放面盆内,用布围住熏之。鲜草更好。
10、治指疔:苦蘵鲜叶捣烂敷患处,每日换2-3次。(8-10方出自《江西民间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全草,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茎有分枝,具细柔毛或近光滑,叶互生,黄绿色,多皱缩或脱落,完整者卵形,长3-6cm,宽2-4cm(用水泡开后展平),先端渐尖,基部偏斜,全缘或有疏锯齿,厚纸质;叶柄1-3cm。花淡黄棕色,钟形,先端5裂。有的可见果实,球形,橙红色,外包淡绿黄色膨大的宿萼,长约2.5cm,有5条较深的纵棱。气微,味苦。
以全草幼嫩、色黄绿、带宿萼多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茄科酸浆属苦蘵。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木,被疏短柔毛或近无毛,高30-50cm。茎多分枝,分枝纤细。叶柄长1-5cm;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3-6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有不等大牙齿,两面近无毛。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纤细;花萼钟状,5中裂,裂片披针形,花冠淡黄色,5浅裂,喉部常有紫斑,长4-6mm,直径6-8mm;雄蕊5,花药蓝紫色或有时黄色,长1.5mm。浆果球形,直径1.2cm,包藏于宿萼之内。宿萼膀胱状,绿色,具棱,棱脊上疏被短柔毛,网脉明显。种子圆盘状,长约2mm。花、果期5-12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
道地产区
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自产自销。
生长环境
生长于山谷林下及村边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