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苦艾的功效与作用
苦艾,中药名。为菊科植物中亚苦蒿ArtemisiaabsinthiumL.的叶和花枝。分布于*;我国南京等地有栽培。具有清热燥湿,驱蛔,健胃之功效。常用于关节肿痛,湿疹瘙痒,疖肿疮毒,蛔虫病,食欲不振。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燥湿,驱蛔,健胃。
主治
关节肿痛,湿疹瘙痒,疖肿疮毒,蛔虫病,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熬膏敷。
药理作用
中枢兴奋作用。
相关论述
《*中草药》:“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关节炎:苦艾90-150g。煎汤熏洗患部,或熬膏外敷。(《*中草药》)
2、治湿疹,疮疖:苦艾、刺黄柏等分。煎水洗患部。(《*中草药》)3、治蛔虫:苦艾3-5g。水煎服。(《*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开花前割取花枝或采叶,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全体银灰色,被大量丝样紧贴的柔毛,用手触之有柔软感。茎具纵向明显条棱,横断面白色,有髓。叶互生,下部叶有柄,完整的叶,用水湿润展平后,叶片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小叶片三角状圆形,中部无叶柄,二回羽状分裂,上部叶为羽状分裂,苞叶3裂或不裂,裂片线状长椭圆形,钝尖,全缘或有锯齿缘。众多下垂球形头状花序,组成大型圆锥形花丛,头状花序单个或成双,由披针形的苞腋生出,直径3-4mm,总苞2-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苞片线状,密被绵毛,内侧苞片椭圆形,膜质;花托具白色托毛;花黄绿色,*花两性,杯状;边花雌性,狭筒状。气蒿样芳香,味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植物中亚苦蒿。
形态特征
中亚苦蒿,又名洋艾。多年生草本。主根明显,单一,垂直,有时木质化,直径达3厘米;根状茎稍粗短,垂直,直径1-2.5厘米,常有短小的营养枝,枝上密生营养叶。茎单生或2-3枚,直立,高60-150厘米,有纵棱,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上半部多分枝,枝长10-20厘米,斜向上。叶纸质,叶两面幼时密被黄白色或灰黄色稍带绢质的短柔毛,后叶面毛渐稀疏,背面毛宿存;茎下部与营养枝的叶长卵形或卵形,长8-12厘米,宽7-9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4-5枚,裂片长卵形或椭圆形,再次羽状全裂,小裂片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8-15毫米,宽2-4(-7)毫米,先端钝尖,叶柄长6-12厘米;中部叶长卵形或卵形,长6-9厘米,宽3-7厘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线状披针形,长(0.8-)1-2.5厘米,宽2-5毫米,叶柄长2-6厘米;上部叶长4-6厘米,宽2-4厘米,羽状全裂或,全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8-12毫米,宽2-4(-6)毫米,近无柄;苞片叶3深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球形或近球形,直径2.5-3.5(-4)毫米,有短梗或近无梗,下垂,基部有狭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及茎端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略开展或中等开展的扫帚形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中层总苞片椭圆形,背面有白色柔毛与绿色中肋,边缘膜质,内层总苞片卵形,近膜质,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密被白色托毛;雌花1层,15-25朵,花冠狭圆锥状或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分叉长,叉端锐尖;两性花4-6层,30-70(90)朵,花冠管状,花药披针形或线形,顶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先端锐尖,花药基部圆钝,花柱与花冠近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柱头具睫毛。瘦果长圆形,顶端微有不对称的冠状边缘。花果期8-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南京等地有栽培。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100-1500m的山坡、草原、林缘及灌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