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樟脑的功效与作用
樟脑,中药名。为樟科樟属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的枝、干、叶及根部,经提炼制成的颗粒状物结晶。具有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开窍辟秽的功效。主治痧胀腹痛、吐泻、神昏、疥癣瘙痒、疮疡湿烂、寒湿脚气、牙痛、跌打伤痛等。
功效作用
功能
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开窍辟秽。
主治
1、主要用于痧胀腹痛、吐泻、神昏、疥癣瘙痒、疮疡湿烂、寒湿脚气、牙痛、跌打伤痛等。
2、西医诊为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证属湿浊中阻者,牙体或牙周疾病引起的疼痛、皮肤浅表的化脓性炎症、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证属热毒壅聚者,淋巴结结核、小儿中度营养不良证属痰结血瘀者,以及破伤风证属风毒外侵者。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06-0.15g,不入煎剂。外用:研末,或溶于酒中,或入软膏敷搽。
化学成分
为一种双环萜酮(C10H16O)物质。
药理作用
1、局部作用:樟脑涂于皮肤有温和的刺激及防腐作用,还有轻度的局部麻醉作用。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3、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樟脑制剂曾一度广泛应用为强心药,但各家报告结果很不一致,迄今无定论。
4、此外,樟脑口服有驱风作用以及轻微的祛痰作用。
相关论述
1、《普济方》:作膏治诸恶疮及打扑损伤,风湿脚气等症。
2、《品汇精要》:主杀虫,除疥癣,疗汤火疮,敌秽气。
3、《本草品汇精要》:主杀虫,除疥癣,疗汤火疮,敌秽气。
4、《本草纲目》:通关窍,利滞气,治中恶邪气、霍乱、心腹痛、寒湿脚气、疥癣、风瘙、龋齿、杀虫,避蠹,着鞋中去脚气。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癣可与土槿皮、川椒、白矾等配伍应用。
2、治臁疮,与枯矾、轻粉共为细末,湿则干掺,干则油调敷,如香白散(《外科大成》)。
3、治瘰疬溃烂,若与雄黄等份为末,用时先以荆芥煎汤洗患处,再用麻油调涂,如雄脑散(《外科全生集》)。
4、治跌打伤痛,肌肤完好者,可泡酒外擦。
5、治龋齿牙痛,与黄丹、皂角(去皮、核)各等份为末,蜜丸,塞孔中(《余居士选奇方》)。
6、治感受秽浊疫疠或暑湿之邪,而致腹痛闷乱、吐泻昏厥诸证,与没药、乳香(1:2:3)共为细末,每次以茶水调服0.1g,如《本草正义》方。
相关配伍
1、樟脑配麝香:樟脑辛热,功能开窍辟秽;麝香辛温,芳香走窜,功能开窍醒神。二药配伍,能大大增强其开窍辟秽醒神作用。适用于中恶,卒然昏倒或热病神识昏迷及吐泻腹痛等。
2、樟脑配朱砂:樟脑杀虫止痛;朱砂甘寒,功能清热解毒。二药相配,可增强其解毒止痛的作用,外搽可用于牙痛的治疗。
3、樟脑配黄柏:樟脑外用可除湿杀虫,温散止痛;黄柏苦寒燥湿,善清下焦湿热。两药相配,能增强其清热燥湿,杀虫止痛的作用,而又无寒凉阻遏气机之弊。适用于常年烂脚,皮蛀作痒,腐烂疼痛等。
鉴别用药
1、樟脑与蟾酥:蟾酥、樟脑均味辛性温热,有毒,都有开窍醒神、辟秽止痛之功,能治疗痧胀腹痛、吐泻不止、神昏等。蟾酥又有较强的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治疗痈疽恶疮、咽喉肿痛、各种牙痛,内服外敷均效,但外用不可入目;樟脑外用具有除湿杀虫、温散止痛之效,可用于疥癣瘙痒、湿疮溃烂及牙痛、跌打伤痛等。
2、樟脑与冰片:樟脑与冰片均有通窍作用,但其性味不同,治疗迥异。冰片辛、苦、微寒,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多用于各种昏厥及口疮咽肿;樟脑辛热,通窍辟秽,止痛杀虫,多用于心腹胀痛,跌打损伤。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每年多在9-12月砍伐老树,锯劈成碎片,置蒸馏器中进行蒸馏,冷却后即得粗制樟脑,再经升华精制而得精制樟脑。因易挥发,应密封保存。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摊于清洁的纸上,除去杂质,吸除残为小颗粒状、结晶性粉末。白色或黄白色,有留油脂及水分,研成细末。
保存方法
贮密闭的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避热。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樟脑为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或为无色透明的硬块,粗制品则略带黄色,有光亮,在常温中易挥发,火试能发生有烟的红色火焰而燃烧。若加少量乙醇、乙醚或氯仿则易研成白粉。具窜透性的特异芳香,味初辛辣而后清凉。以洁白、透明、纯净者为佳。
饮片性状
为小颗粒状、结晶性粉末。白色或黄白色,有光泽。气芳香,浓烈刺鼻,味辛辣而后有清凉感。在常温下易挥发。易点燃,燃烧时能发出多量黑烟和有光的火焰。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樟科樟属植物樟。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m。树皮灰黄褐色,纵裂。枝、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枝无毛。叶互生;叶柄细,长2-3cm,无毛;叶片薄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cm,宽2.5-5.5cm,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有时边缘呈微波状,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微有白粉,两面无毛,或下面幼时略被微柔毛,离基三出脉,侧脉及支脉脉腋在叶下面有明显腺窝,叶上面明显隆起,窝内常被柔毛。圆锥花序腋生,长3.5-7cm,无毛,有时节上被白色或黄褐色微柔毛。花两性,长约3mm,绿白色或黄绿色;花梗长1-2mm,无毛;花被筒倒锥形,长约1mm,花被裂片椭圆形,长约2mm,花被外面无毛,或被微柔毛,内面密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长约2mm,花丝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箭头形,位于最内轮,长约1mm,柄被短柔毛;子房球形,直径约1mm,无毛,花杜长约1mm。果实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径6-8mm,紫黑色;果托杯状,长约5mm,先端平截,直径达4mm。花期4-5月,果期8-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尤以*为最多。
道地产区
主产于*、贵州、广西、福建、江西、四川、广东、浙江、安徽等省区,以*产量最大,质量亦佳。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或沟谷,常栽培于低山平原。
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气候。幼树及大树的嫩枝对低温、霜害较敏感。根深,萌芽力强,幼龄树需阳光充足,生长较快。不耐早,能耐短期淹水,忌积水。适宜生长的年平均气温16-23℃。宜土层深厚、肥沃、水湿条件较好的山坡下部、山谷、河旁冲积地带种植造林。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
栽培技术
选择40-60年生优良的母树留种,种子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开始成熟后,果皮呈紫黑色。果实采回后用清水浸泡1-3d,去果肉,但不可用力过猛,避免破伤种皮,影响发芽率。搓洗后用清水冲去果肉,再拌草木灰脱脂12-24h,再洗净晾干。随采随播或用湿沙、锯屑、谷壳等层积贮藏,播种前用50℃温水间歇浸种,连续3-4次,可提前10-13d萌发,出苗均匀,发芽率可提高15%-20%。冬季至早春播种,多用条播,条距25cm,播种后,覆土,盖草。幼苗出土达20%-30%时,把草揭去。幼苗长出3-4片真叶,开始间苗,移植,并经常除草松土。7-9月是苗木生长盛期,应加强抚育,增施追肥,适当灌溉。入秋后,停止施肥,灌水,使苗梢木质化,否则嫩芽易受冻害。樟树主根特别长,侧根、须根很稀少,因此,在苗期做好切根或嫩苗移植后再造林。一年生苗高达50-60cm,可出圃造林。每1h㎡合理造林密度1500-1800株。樟树纯林病虫害多,最好营造混交林,用于四旁绿化造休的,最好培育三至五年生的大苗,宜在春季芽胞将萌动之前造林(栽植时做到苗正、根舒、压实。栽植后,如枝、叶枯死,可立即截干,让苗木基部再发新苗)。
病虫防治
1、白粉病,在气温高、湿度大、苗木过密、通风不良的条件下最易发生,用石硫合剂喷射。
2、黑斑病,先拔除烧毁病苗,用0.5%高锰酸钾或甲醛溶液消毒,防止蔓延。
3、樟叶蜂,用90%敌百虫或50%敌百虫、50%二溴磷乳剂,50%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喷杀。
4、樟巢螟,用90%敌百虫4000-5000倍液喷射。
5、樟天牛,用铅丝刷刷产卵疤痕,刺杀卵或初孵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