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千屈菜的功效与作用
千屈菜,中药名。为千屈菜科植物千屈菜LythrumsalicariaL.的全草。分布于全国各地。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之功效。常用于痢疾,泄泻,便血,血崩,疮疡溃烂,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收敛止血。
主治
用于痢疾,泄泻,便血,血崩,疮疡溃烂,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捣敷;或煎水洗。
药理作用
降血糖作用;抗菌作用;止血作用。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痢疾:千屈菜15g,陈茶叶12g。水煎服。(南药《中草药学》)
2、治肠炎,痢疾:千屈菜15g,马齿苋15g。水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3、治高烧:对叶莲30g,马鞭梢15g。水煎服。(《贵州民间药物》)
4、治吐血,衄血,便血:千屈菜15g,墨菜15g,红枣5个。水煎服。孕妇忌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5、治溃疡:千屈菜叶、向日葵盘。晒干,研开,先用蜂蜜搽患处,再用药末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6、治外伤出血:千屈菜鲜草捣烂绞汁,外用。或干草研末撒布上包扎之。(《食物中药与便方》)
7、治血瘀经闭:千屈菜12g,红花9g,水煎,酌加黄酒和服。(《宁夏中草药手册》)
8、治伤寒,副伤寒:千屈菜30g,水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全草,洗净,切碎,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茎呈方柱状,灰绿至黄绿色,直径1-2mm,有分枝,质硬易折断,断面边缘纤维状,中空。叶片灰绿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完整叶对生或3片轮生,叶片狭披针形,全缘,无柄。顶端具穗状花序,花两性,每2-3朵小花生于叶状苞片内,花萼灰绿色,筒状;花瓣紫色。蒴果椭圆形,全包于宿存花萼内。微臭,味微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千屈菜科植物千屈菜。
形态特征
千屈菜,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有柔毛,有时无毛。茎直立,多分枝,具四棱。叶对生或三叶轮生;叶片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长4-6(-10)cm,宽8-15mm,先端钝形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心形,有时略抱茎,全缘,无柄。花生叶腋组成小聚伞花序,花梗及总梗极短,花枝呈大型穗状花序;苞片阔披针形至三角状卵形,长5-12mm;萼筒长5-8mm,有纵棱12条,裂片6,三角形;附属体针状,直立,长1.5-2mm;花瓣6,红紫色或淡紫色,倒披针状长椭圆形,基部楔形;雄蕊12,6长6短6,伸出萼筒之外;子房无柄,2室,花柱圆柱状,柱头头状。蒴果扁圆形,苞于萼内。种子多数,细小。花期7-8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全国各地。
生长环境
生于河岸、湖畔、溪沟边和潮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