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百科 > 功效作用 > 绒毛粉背蕨的功效与作用

绒毛粉背蕨的功效与作用

植物百科2022-04-30 08:12:42

绒毛粉背蕨,中药名。为中国蕨科植物绒毛薄鳞蕨Leptolepidiumsubvillosum(Hook.)HsingetS.K.Wu[CheilanthessubvillosaHook.;Aleuritopterissubvillosa(Hook.)Ching]的全草。绒毛粉背蕨分布于西南及*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效。常用于湿热黄疸,咽喉肿痛,泄泻,痢疾,小便涩痛。

绒毛粉背蕨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

用于湿热黄疸,咽喉肿痛,泄泻,痢疾,小便涩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清热解毒,消炎利尿,活络止痛。治肝炎,咽喉炎,痢疾,肠炎,尿路感染,跌打肿痛,风湿等。”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痢疾、肠炎、肝炎、咽喉炎、泌尿系炎症:绒毛粉背蕨9-15克,煎服。

2、风湿、跌打肿痛:“绒毛粉背蕨9-15克,煎服。(1-2方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中国蕨科植物绒毛薄鳞蕨。

形态特征

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20-40cm。根茎短,直立,密被深棕色、半透明、卵状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6-15cm,深棕色,具光泽,基部疏生与根茎上相同的鳞片,腹面有秕糠状毛;叶片纸质,背面无粉,狭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25cm,宽3-6cm,基部心形,尖端渐尖,二至三回羽状分裂;羽片7-9对,近对生,无柄,下部羽片较大,三角形或宽卵形,长3-4cm,宽1.5-2.5cm,羽状或二回羽状分裂;二回羽片三角形,先端急尖或钝,基部下侧1片最大,常为羽状分裂,中部以上羽片狭卵形至卵形;沿羽轴及裂片主脉背面有黄棕色卷曲的节状毛;叶脉羽状,分离。孢子囊群生于叶边的小脉先端,成熟后靠接;囊群盖膜质,灰白色,连续或中断,边缘有波状缺刻或全缘。

分布区域

分布于西南及*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600-3900m的草地、山坡林下或石缝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