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血散薯的功效与作用
血散薯,中药名。为防己科植物血散薯StephaniadielsianaY.C.Wu的块根。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疮痈,胃痛,胃肠炎,牙痛,神经痛,跌打损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散瘀止痛。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疮痈,胃痛,胃肠炎,牙痛,神经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药理作用
1、镇痛和镇静作用。
2、肌松作用。
3、降血压作用。
4、抗肿瘤作用。
5、其他作用:对大鼠辐射损伤所致白细胞减少有预防作用。
相关论述
《中草药原植物鉴别图集》:“鲜金不换根适量,捣敷患处,用治毒蛇咬伤、疮痛。”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黔桂千金藤注射液:神经肌肉阻滞药,对横纹肌有松弛作用。用作全身麻醉辅助药。
相关配伍
1、治胃、十二指肠溃疡:血散薯研粉,每次6g,日2次,开水送服。(《实用中草药原色图谱》)
2、治急性肠胃炎:血散薯、金果榄、黄牛木各10g,煎服。(《实用中草药原色图谱》)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挖,洗净,晒干。
炮制方法
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药材性状:块根略呈扁球形或球形,直径6-13cm,顶端微凹陷,残留茎基直径5-7cm。表面深棕色,粗糙,有纵向突起的皮孔,长1-3mm。商品多为类圆形的横切块片,直径3-7cm,厚2-5mm,略卷曲,切面可见维管束(三生构造)排列成3-4个同心环。气微,味苦。
2、饮片性状:为类圆形的横切片,直径3-7cm,厚2-5mm,略卷曲,切面灰黄色,有不规则皱纹,切面可见筋脉点排成3-4个同心环。气微,味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防己科植物血散薯。
形态特征
血散薯,又名黔桂千金藤、一点血。草质、落叶藤本,长2-3米,枝、叶含红色液汁;块根硕大,露于地面,褐色,表面有凸起的皮孔;枝稍肥壮,常紫红色,无毛。叶纸质,三角状近圆形,长5-15厘米,宽4.5-14厘米,顶端有凸尖,基部微圆至近截平,两面无毛;掌状脉8-10条,向上和平伸的5-6条,网脉纤细,均紫色;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稍过之。复伞形聚伞花序腋生或生于腋生、常具小型叶的短枝上,雄花序1至3回伞状分枝,小聚伞花序有梗,常数个聚于伞梗的末端;雄花:萼片6,倒卵形至倒披针形,长约1.5毫米,内轮稍阔,均有紫色条纹;花瓣3,肉质,贝壳状,长约1.2毫米,常紫色或带橙黄;雌花序近头状,小聚伞花序几无梗;雌花:萼片1,花瓣2,均较雄花的小。核果红色,倒卵圆形,甚扁,长约7毫米;果核背部两侧各有2列钩状小刺,每列18-20颗,胎座迹穿孔。花期夏初。
分布区域
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谷、溪边、林中、石缝及峭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