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百科 > 功效作用 >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植物百科2022-04-29 20:55:00

茯苓,中药名。为多孔菌科卧孔属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产云南者称“云苓”,质较优。具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主治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作用

功能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主治

1、主要用于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等。

2、西医诊为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急性及亚急性心内膜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眠属于心脾亏虚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慢性腹泻属于脾虚湿盛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禁忌

1、中药禁忌:恶白蔹;畏地榆、秦艽、龟甲、雄黄;猪苓为使。

2、饮食禁忌:忌醋和酸性食物;忌葱。

注意事项

1、中药禁忌:恶白蔹;畏地榆、秦艽、龟甲、雄黄;猪苓为使。

2、饮食禁忌:忌醋和酸性食物;忌葱。

化学成分

本品含β-茯苓聚糖,占干重约93%,另含茯苓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胆碱、组氨酸、麦角甾醇等。

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茯苓对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致胃溃疡有抑制作用,并能降低胃液分泌及游离酸含量。茯苓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使谷丙转氨酶活力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茯苓水、乙醇及乙醚提取物在体外试验能使实验动物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增快。茯苓素可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小鼠心肌Rb的摄取。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茯神煎剂腹腔注射,能明显降低小鼠的自发活动,并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小鼠过度兴奋作用。茯苓煎剂小鼠腹腔注射对戊巴比妥钠的麻醉作用有明显的协同。茯苓可增强硫喷妥钠对小鼠中枢抑制作用。

4、对泌尿系统的影响:茯苓醇浸剂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含有茯苓的复方(党参、白术、茯苓)煎剂内服能使自然玫瑰花结形成率及植物血凝素诱发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尚能显著增加血清IgG含量。表明其有促进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作用。

6、此外,茯苓还有降血糖、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促进造血功能等功能。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2、《世补斋医书》: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配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2、治脾肾阳虚水肿,可配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

3、治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配滑石、阿胶、泽泻合用,如猪苓汤(《伤寒论》)。

4、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5、治脾虚湿盛泄泻,配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6、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配以人参、白术、甘草,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7、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

8、治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配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相关配伍

1、茯苓配泽泻:茯苓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泽泻性寒,具有利水渗湿泄热之功,善于泻肾经之相火,利膀胱之湿热。二药配用,泽泻得茯苓,利水而无伤脾气;茯苓得泽泻,利水除湿之力倍増。适用于一切水湿停留之证,如水肿、淋浊、小便不利、泄泻等。

2、茯苓配猪苓:茯苓既补又利,可补可泻;猪苓利水湿之力胜过茯苓,但无补益之效。二药相须为用,利水渗湿作用大增。且具有利而不伤正的特点。适用于水湿内停所致尿少水肿、泄泻便溏、淋浊带下等。

3、茯苓配党参:茯苓甘淡而平,以利水渗湿为主,且有健脾助运之功;党参甘温,最善健脾益气。二药相须为用,健脾益气作用大增。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体倦;脾虚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等。

4、茯苓配黄芪:茯苓甘淡,具有健脾利水渗湿之功;黄芪甘温,长于补气升阳,健脾利水消肿。二药相须为用,使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力增强。适用于脾胃气虚之食少体倦、便溏;脾虚所致的水肿、白浊、白带增多者。

5、茯苓配酸枣仁:茯苓长于补益心脾而安心神;酸枣仁长于养肝而安心神。二药合用,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效。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神失养之心悸、失眠健忘、食少纳呆等。

6、茯苓配白术:茯苓长于渗湿而益脾;白术长于健脾而燥湿。二药配用,一燥湿渗湿,使水湿除而脾气健,健脾气而又运水湿,为平补平利之剂。适用于脾虚湿盛之四肢困倦、脘腹胀闷、食欲不振、泄泻、水肿、小便不利、脾虚带下等。

7、茯苓配半夏: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茯苓善于健脾利湿,且补而不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二药配用,降逆止呕治其标,健脾和中治其本,共奏健脾利水,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之功。适用于脾虚湿停、胃气不降之脘痞腹胀呃逆呕吐、大便溏泻,或咳嗽痰多等。

8、茯苓配附子:附子辛热,长于温肾助阳;茯苓甘淡而平,长于健脾利水渗湿。二药合用,温肾暖土,阳气得助,其健脾利水渗湿作用明显增强。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四肢浮胂、小便不利,以及腹痛下利等。

鉴别用药

1、茯苓与朱茯苓:茯苓生品能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用治水肿胀满、痰饮眩悸、热淋、泄泻、呕吐、惊悸失眠等。而以朱砂细粉拌匀的朱茯苓,其宁心安神之力更强,多用于失眠、惊悸、健忘等心神不安所致病证。

2、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与茯神木:茯苓所用部位不同,其作用亦有差异,菌核的黑褐色外皮入药名茯苓皮,性味同茯苓,最善走表,善利肌表之水肿,行皮肤之水,功效方面以利水消肿为长,临床多用于皮肤水肿;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入药名赤茯苓偏入血分,长于清利湿热;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入药名白茯苓,偏入气分,长于健脾利湿。白茯苳与赤茯苓性味归经功效基本相似,都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喘,呕恶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惟白茯苓偏补,赤茯苓偏利,补脾益心,以白茯苓为佳,而通利小便,专除湿热,则赤茯岺胜于白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亼药名茯神,又名抱木神,首见于《名医别录》,其性味功效与茯苓相同,宁心安神为其所长,多用治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痫等;菌核中的松根亼药名茯神木,性味甘平,长于平肝安神,治疗惊悸健忘,中风不语,脚气转筋等,肝经有热、肝风内动者最为适宜。

相关药品

苓桂咳喘宁胶囊、小儿止泻安颗粒、

相关方剂

五苓散(《伤寒论》)、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归脾汤(《正体类要》)。

药膳食疗

茯苓赤豆薏米粥:

1、功效: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止泻等功效。

2、原材料:白茯苓粉20g,赤小豆50g,薏米10g。

3、做法:先将赤小豆浸泡半天,与薏米共煮粥。赤豆煮烂后,加茯苓粉再煮成粥。

4、用法:加白糖少许,随意服食。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取之浸润后稍蒸,及时切片,晒干;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生用。

炮制方法

1、茯苓:取原药材,大小个分开,浸泡,洗净,润透,稍蒸后趁热切厚片或块,干燥。

2、朱茯苓:取茯苓片,加定量朱砂细粉拌匀。每茯苓100kg,用朱砂2kg。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鉴别

鉴别

1、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和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渐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细长,稍弯曲,有分枝,直径3-8μm,少数至16μm。

2、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碘化钾碘试液1滴,显深红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茯苓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乙醇(4∶1)混合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药材性状

完整的茯苓呈类圆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棕褐色或黑棕色,粗糙,具皱纹和缢缩,有时部分剥落。质坚实,破碎面颗粒状,近边缘淡红色,有细小蜂窝样孔洞,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习称“茯神块”。气微,味淡,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饮片性状

1、茯苓:为不规则厚片或块,大小不一,表面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体重,质坚实,切面颗粒性。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2、朱茯苓:形如茯苓片,表面朱红色。

常见伪品

伪制品:

茯神:为松树根在生长过程中,自然穿过茯苓而形成。在商品中,可见到用茯苓、纸浆及无根皮的方形木条,以模具压制而成,乳白色圆饼状,直径4.5-6.5cm,厚1-2cm,内充满长方形、方形大小不等和不具树皮的棕黄色松木块。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多孔菌科卧孔属真菌茯苓。

形态特征

菌核球形、卵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长10-30cm或者更长,重量也不等,一般重500-5000g。外面有厚而多皱褶的皮壳,深褐色,新鲜时软,干后变硬;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全平伏,厚3-8cm,白色,肉质,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菌管密,长2-3mm,管壁薄,管口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径0.5-1.5cm,口缘常裂为齿状。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平滑,有一歪尖,大小(7.5-9)μm×(3-3.5)μm。

分布区域

分布于吉林、淅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道地产区

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产云南者称“云苓”,质较优。

生长环境

生于松树根上。

生长见习

茯苓为兼性寄生菌,野生在海拔600-1000m山区的干燥、向阳山坡上的马尾松、黄山松、赤松、云南松、黑松等树种的根际。孢子22-28℃萌发,菌丝18-35℃生长,于25-30℃生长迅速,子实体18-26℃分化生长并能产生孢子。段木含水量以50%-60%、土壤以含水量20%、pH3-7、坡度10°-35°的山地砂性土较适宜生长。在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下有利茯苓的生长。

繁殖方式

茯苓可用段木、树蔸及松针栽培,但目前仍以段木栽培为主。

栽培技术

选直径10-45cm的中龄松树,砍伐后每隔3-7cm相间纵削3cm宽的树皮,深入木质部0.5cm,称“剥皮留筋”,当松木断口停止排脂,敲之有声时锯料,截成长65-85cm的节段,放通风向阳处,按“井”字形堆垛备用。选背风向阳、微酸偏砂的缓坡地,挖直径90cm、深50-65cm的窖,窖距上下为33cm,左右17cm,四周挖好排水沟。取木段3-5根,粗细搭配,分层放置于窖中。菌种也称引子,有菌丝引、肉引、木引三种,现多用菌丝引。用PDA培养基从菌核组织中分离出纯菌种,栽培种培养基用松木屑76%、麸皮22%、石膏和蔗糖各1%,含水量65%,装入广口瓶,灭菌后接入纯菌种,在25-28℃条件下培养半月,翻转瓶在22-24℃下再培养半月,即为菌丝引。肉引在接种前半月内采挖鲜菌核为引。木引是在接种前两个月选直径4-10cm的梢部无节筒木,锯成长50cm的木段,每5根为一堆,分二层堆叠,将新鲜菌核250g贴在木段上靠皮处,覆土3cm,60d左右菌丝可长满筒木。早春3-4月份接种,用菌丝引接种,宜选晴天将窖中细木段削尖,插入栽培瓶中,粗木段靠在周围,覆土厚3cm。肉引接种时用刀剖开苓种,将苓肉面贴在筒料的上端截面或侧面,苓皮朝外。木引可锯成5-6cm长,靠在料筒的上端截面或将引木锯成二段、三段,夹在料筒中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