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石蟾蜍的功效与作用
石蟾蜍,中药名。为葫芦科植物趾叶栝楼TrichosanthespedataMerr.etChun的带根全草。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和云南。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咳嗽痰稠,咽喉肿痛,胸闷,便秘,痈肿疮疖,毒蛇咬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用于咳嗽痰稠,咽喉肿痛,胸闷,便秘,痈肿疮疖,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相关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块根或全草,有清凉散毒功效。用于疮疖、蛇咬伤。云南楚雄用其果实代栝楼入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葫芦科植物趾叶栝楼。
形态特征
趾叶栝楼又名:鸟足栝楼、叉指叶栝楼。草质藤本,攀援;茎细,具纵棱及槽,无毛或仅节上被短柔毛。指状复叶具小叶3-5片;叶柄长2.5-6厘米,具纵条纹,无毛;小叶片膜质或近纸质,*小叶常为披针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9-12厘米,宽2.5-3.5厘米,两端渐尖,边缘具疏离细齿,外侧两片近于菱形或不等侧的卵形,上面幼时被短硬毛,后变为白色圆糙点,背面淡绿色,无毛;具颗粒状突起,主脉和侧脉在上面稍凹,密被短柔毛,背面凸起,具白色圆糙点,细脉网状;小叶柄长2-5(-11)毫米,上面被短柔毛。卷须长而细弱,具条纹,2歧。雄总状花序长14-19厘米,总花梗及花梗被褐色短柔毛,具纵槽纹,中部以上有花8-20朵;苞片倒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0-15毫米,宽约8毫米,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中部以上撕裂或具不规则的锐齿;花梗长4毫米;花萼筒狭漏斗形,长2-4厘米,上部径7-10毫米,裂片披针形,长7-10毫米,宽2-3.5毫米,先端渐尖,全缘或具裂齿;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长10-15毫米,宽8-12毫米,先端具流苏;花药柱长7毫米,宽4毫米,药隔有毛。雌花单生,萼筒圆柱形,长约3毫米,径约5毫米,萼齿和花冠同雄花;子房卵形,长1.5厘米,径8毫米,无毛。果实球形,径5-6厘米,橙黄色,光滑无毛;果柄长1(-3)厘米。种子卵形,臌胀,灰褐色,长10-12毫米,宽约8毫米,顶端圆形,种脐压扁,三角形,无边棱及线。花期6-8月,果期7-12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和云南。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谷疏林中、灌丛或路旁草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