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梵天花的功效与作用
梵天花,中药名。为锦葵科植物梵天花UrenaprocumbensLinn.的全草。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泄泻,痢疾,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风毒流注,疮痈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主治
风湿痹痛,泄泻,痢疾,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风毒流注,疮痈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捣敷。
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
相关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治风损。”
2、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解毒消肿。主治风湿痹痛,泄泻,痢疾,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风毒流注,疮疡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3、《广西中草药》:“解毒消肿,散瘀止痛,化痰止咳。主治毒蛇咬伤,跌打损伤,肺热咳嗽,疮疡肿毒。”
4、《福建药物志》:“根治跌打损伤,狂犬咬伤。叶治带状疱疹,毒蛇咬伤。花治荨麻疹。”
5、《浙江药用植物志》:“祛风解毒,健脾补肾。主治风湿痹痛,痢疾,体虚浮肿,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疮疡肿毒。”
6、《广西民族药简编》:“治感冒发热、咽喉炎、尿路结石、消化不良。”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急性肠炎,菌痢,疖肿。
相关配伍
1、治风毒流注:梵天花120g,羊肉240g。酌加酒水各半炖3h服,每日1次。(《福建民间草药》)
2、治痢疾:梵天花9-15g。水煎服。(《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全草,洗净,除去杂质,切碎,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干燥全株长20-50cm;茎粗3-7mm,圆柱形,棕黑色,幼枝暗绿色至灰青色;质坚硬,纤维性,木部白色,中心有髓。叶通常3-5深裂,裂片倒卵形或菱形,灰褐色至暗绿色,微被毛;幼叶卵圆形。朔果腋生,扁球形,副萼宿存,被毛茸和倒钩刺,果皮干燥厚膜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锦葵科植物梵天花。
形态特征
小灌木,高约80cm。枝平铺,小枝被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4-15mm,被绒毛;托叶钻形,长约1.5mm,早落;下部的叶轮廓为掌状3-5深裂,裂口深达中部以下,圆形而狭,长1.5-6cm,宽1-4cm,裂片菱形或倒卵形,呈葫芦状,先端钝,基部圆形至近心形,具锯齿,两面均被星状短硬毛,上部的叶通常3深裂。花单生或近簇生,花梗长2-3mm;小苞片长约7mm,基部合生,疏被星状毛;萼较短于小苞片或近等长,卵形,尖头,被星状毛;花冠淡红色,花瓣长10-15mm;雄蕊柱无毛,与花瓣等长。果球形,直径约6mm,具刺和长硬毛,刺端有倒钩。种子平滑无毛。花期6-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小灌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