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苦荬菜的功效与作用
苦荬菜,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苦荬菜Ixerisdenticulata(Houtt.)Stebb.的全草。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痈疖疔毒,乳痈,咽喉肿痛,黄疸,痢疾,淋证,带下,跌打损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痈疖疔毒,乳痈,咽喉肿痛,黄疸,痢疾,淋证,带下,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涂;或研末调搽;煎水洗或漱。
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
相关论述
《嘉祐本草》:“蚕蛾出时,切不可取拗,令蛾子青烂。蚕妇亦忌食。野苦荬五六回拗后,味甘滑于家苦荬,甚佳。”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血淋尿血:苦荬菜1把。酒、水各半,煎服。(《针灸资生经》)
2、治跌打损伤:鲜苦荬菜根30g。水煎,加酒冲服;药渣捣烂敷患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3、治蝎螫:苦荬汁涂之。(《医学纲目》)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季采收,鲜用或阴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长约50cm。茎呈圆柱形,直径1-4mm,多分枝,光滑无毛,有纵棱;表面紫红色至青紫色;质硬而脆,断面髓部呈白色。叶皱缩,完整者展开后呈舌状卵形,长4-8cm,宽1-4cm,先端急尖,基部耳状,微抱茎,边缘具不规则锯齿,无毛,表面黄绿色。头状花序着生枝顶,黄色,冠毛白色;总苞圆筒形。果实纺锤形或圆形,稍扁平。气微,味苦、微酸涩。
以身干、无杂质、无泥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植物苦荬菜。
形态特征
苦荬菜,又名秋苦荬菜。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全株无毛。茎直立,多分枝,紫红色。基生叶丛生,花期枯萎,卵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5-10cm,宽2-4cm,先端急尖,基部渐窄成柄,边缘波状齿裂或羽状分裂,裂片边缘具细锯齿;茎生叶互生,舌状卵形,无柄,长4-8cm,宽1-4cm,先端急尖,基部微抱茎,耳状,边缘具不规则锯齿。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具细梗;总苞长约7mm,外层总苞片小,长约1mm,内层总苞片8,条状披针形;花全为舌状花,黄色,长6-9mm,舌片长4-6mm,先端5齿裂。瘦果黑褐色,纺锤形,稍扁平,长1-2mm,喙长约0.8mm,冠毛白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
分布区域
我国南北各地。
生长环境
生于低山的山坡、田野、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