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蜂窝草的功效与作用
蜂窝草,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绉面草Leucaszeylanica(L.)R.Br及蜂巢草Leucasaspera(Will.)Link的全草。具有解表,止咳,明目,通经的功效。主治感冒,头痛,哮喘,百日咳,咽喉肿痛,牙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夜盲,蜂窝疮。
功效作用
功能
解表,止咳,明目,通经。
主治
感冒,头痛,哮喘,百日咳,咽喉肿痛,牙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夜盲,蜂窝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化学成分
1、全草含生物碱、糖甙,蜂巢草内酯,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齐墩果酸,熊果酸。
2、种子油中含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
药理作用
蜂窝草氰仿和乙醚提取物对石膏状小孢子菌和石膏状发癣菌有抗真菌作用,最小抑菌浓度为5mg/ml,蜂窝草既有抑菌作用又有杀菌作用。
相关论述
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驱风解表,止咳化痰。主治感冒咳嗽,风火牙痛,肠胃不适,百日咳。”
2、《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咽喉炎,蜂窝疮。”
3、《全国中草药汇编》:“疏风散寒,化痰止咳。”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急性支气管炎:蜂窝草、车前草、刺桐皮各12g,华千金藤9g,红糖适量。水煎2次,浓缩成30ml,3次分服。
2、治百日咳:蜂窝草12g,野甘草(冰糖草)9g,百部、天冬各15g,鹅不食草6g。水煎加糖适量,分2-3次服。(1-2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茎呈方柱形,多分枝,长30-78cm,表面具纵槽,有毛。叶对生,多皱缩,完整者展平后呈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面被毛。轮伞花序;花萼筒状钟形。小坚果椭圆状三棱形。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唇形科绣球防风属绉面草及蜂巢草。
形态特征
1、绉面草: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40-80cm。全株被绒毛,茎四棱形,具沟槽。叶对生;叶柄长约0.5cm,密被刚毛;叶片卵状披针形,长3.5-5cm,宽0.5-1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而狭长,边缘疏生圆齿状锯齿,侧脉3-4对,上面微凹,下面稍突出。轮生花序生于叶腋内,小圆球状,花白色;花萼管状钟形;花冠管藏于萼内,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下唇较上唇长一倍,下唇呈3裂,中裂片椭圆形;雄蕊4,花丝丝状,具须毛,花药卵圆形,2室;花落后留下很多残存的花萼,形如蜂窝。小坚果椭圆状近三棱形,粟褐色,有光泽。花、果期一年四季。2、蜂巢草:一年生草本,高20-40cm。茎直立,呈四棱形,具沟槽,有刚毛,常有分枝。叶线形或长圆状线形,叶缘生有粗圆齿,两面有糙毛,侧脉约3对;叶柄极短或无柄,密被刚毛。轮伞花序生于枝顶,圆球状,多花密集,密被刚毛;花萼管状,萼口偏斜;花冠白色,略长于萼筒,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盔状,下唇呈3裂状,中裂片长而大;雄蕊4,花丝扁平,花药卵圆形,2室叉开。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褐色,光滑。花、果期一年四季。
分布区域
1、绉面草:分布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2、蜂巢草:分布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
道地产区
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自产自销。
生长环境
1、绉面草:生于砂、壤质的滨海地、田边、路旁及向阳坡地或杂草丛中。2、蜂巢草:生于田边、旷野等潮湿之处或砂质壤土杂草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