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小檗的功效与作用
小檗,中药名。为小檗科植物华西小檗Berberissilva-taroucanaSchneid.等多种同属植物的根和茎、枝。分布于甘肃、湖北、四川和云南。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用于湿热泄泻,痢疾,口舌生疮,咽痛喉痹,目赤肿痛,痈肿疮疖。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
用于湿热泄泻,痢疾,口舌生疮,咽痛喉痹,目赤肿痛,痈肿疮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滴眼,或洗患处。
药理作用
小檗碱具有抑菌作用;同时也具有毒性。
相关论述
《本经经集注》:“主口疮。”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口疮:龙胆三两,黄连二两,子檗四两。凡三物以水四升,先煮龙胆、黄连,取二升,别渍子檗令水淹潜,投汤中和,稍含之。(《小品方》小檗汤)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茎枝圆柱形,稍直,多分枝,直径1-5mm,长短不一。表面黑褐色或棕黑色,具纵皱纹,针刺多单一,稀三叉。质硬,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横切面皮部淡黄色,木部黄色,有较密放射状纹理,髓部较小,黄白色。气微,味苦。以茎枝粗壮、断面色黄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小檗科植物华西小檗。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1-3米。老枝暗灰色,散生疣点,具条棱,幼枝紫褐色或淡黄色,光滑无毛;茎刺单生或缺如,偶三分叉,细弱,长3-7毫米。叶纸质,叶片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或近圆形,长2-6厘米,宽0.7-3.5厘米,先端圆形或钝,具短尖,基部狭楔形或骤狭,上面深绿色,中脉和侧脉微隆起或扁平,背面苍白色,不被白粉,中脉和侧脉隆起,两面网脉显著,叶缘平展,全缘或每边具数枚细小刺齿;叶柄长0.5-2.5厘米,有时近无柄,光滑无毛。花序由6-12朵花组成疏松伞形状总状花序,长3-8厘米,包括总梗长3-10毫米,无毛,花序基部有时簇生数花;花梗长0.5-2厘米,簇生花梗长达3厘米;苞片长1-1.5毫米;花黄色;小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萼片2轮,外萼片倒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3.5毫米,内萼片倒卵形,长约6毫米,宽约4.5毫米;花瓣倒卵形,长约4.5毫米,宽约3.5毫米,先端近全缘,基部具2枚分离腺体;雄蕊长3.5毫米,药隔先端突尖;胚珠2枚,无柄。浆果长圆形,长9-10毫米,直径4-5毫米,成熟时深红色,顶端无宿存花柱,不被白粉。花期4-6月,果期7-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甘肃、湖北、四川和云南。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0m以上的山坡林下阴湿地或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