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岩白菜的功效与作用
岩白菜,中药名。为虎耳草科植物岩白菜Bergeniapurpurascens(Hook.f.etThoms)Engl.的全草。具有滋补强壮,止咳止血的功效。主治虚弱头晕,肺虚咳喘,劳伤咯血,吐血,淋浊,白带。
功效作用
功能
滋补强壮,止咳止血。
主治
虚弱头晕,肺虚咳喘,劳伤咯血,吐血,淋浊,白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
化学成分
全草含岩白菜素。另含6-O-没食子酰熊果酚甙,4,6-二-O-没食子酰熊果酚甙,2,4,6-三-O-没食子酰熊果酚甙,2,3,4,6-四-O-没食子酰熊果酚甙。
药理作用
1、止咳、祛痰作用:岩白菜素腹腔注射和灌胃对小鼠(氢氧化铵喷雾法)和猫(电刺激喉上神经引咳法)都有明显的止咳作用。250mg/kg(灌胃)的止咳强度相当于磷酸可待因的1/4-1/7。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其止咳作用部位可能在中枢,但连续用药23d,对猫不产生耐药性;无止痛作用(小鼠);无呼吸抑制作用(猫、狗),也不对抗尼可刹米兴奋猫呼吸中枢的作用;说明岩白菜素不同于吗啡类中枢性止咳药,其特点是选择性地抑制咳嗽中枢,而对其他中枢无明显的增强抑制作用。
2、抗微生物作用:岩白菜素有较好的广谱抗菌作用,能抑制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并有抗病毒作用。
3、促进病变组织恢复:岩白菜素每日按80mg/kg一次灌胃,连续10d,可使慢性气管炎大鼠(二氧化硫熏气法)气管的杯状细胞减少(提示可使粘痰量减少)、炎细胞浸润减轻、肺气肿及肺萎陷程度也减轻。
相关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治吐血。”
2、《分类草药性》:“化痰止咳。治一切内伤吐血,气喘,淋症。”
3、《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滋补强壮,止血,止咳。治肝脾虚弱,内伤咯血,肺病咳喘,妇女白带及男子淋浊;外敷无名肿毒。”
4、《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调经。主治肺结核咳嗽,衄血,肠炎,荆疾,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月经不调,外用治黄水疮。”
5、《云南中药志》:“收敛止泻,止血止咳,舒筋活络。用于肺劳咳嗽,气管炎咳嗷,内、外伤出血,腹泻,痢疾,风湿疼痛。”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虚痨咳嗽:鲜岩白菜60g,四块瓦10g,八角枫0.6g,煮鸡蛋3个服用。(《中国民族药志》)
2、治肺结核咳嗽:岩白菜、百部、百合、沙参、老紫苏根、麦冬、天冬各6-9g。炖猪心、肺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3、治吐血:岩白菜9g,猪瘦肉适量,炖服;或配旱莲草、白茅根,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栽后2年,每年挖大留小,洗去泥沙,除去靠近根头的枯朽叶片,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
鉴别
1、本品根茎横切面:常有残存的表皮细胞,木栓层由10余列扁平细胞组成。形成层明显。维管束外韧型,外侧偶见中柱鞘纤维。韧皮部组织多皱缩,木质部以导管为主。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淀粉粒和棕色物。
粉末棕黄色。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15-58μm。淀粉粒椭圆形或梨形,两端通常稍尖,直径3-10μm,长8-20μm,层纹和脐点不明显。导管多为网纹,直径13-35μm。表皮细胞红棕色,表面观呈多角形或类长方形。木栓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
2、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40分钟,放冷,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岩白菜素对照品、熊果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4∶4∶1.5)为展开剂,展开2次,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岩白菜素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再喷以2%三氯化铁溶液-1%铁氰化钾溶液(1∶1)的混合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岩白菜素对照品、熊果苷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材性状
本品根茎呈圆柱形,略弯曲,直径0.6-2cm,长3-10cm;表面灰棕色至黑褐色,具密集或疏而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黑色叶基残存,有皱缩条纹和须状根痕。质坚实而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或粉红色,略显粉质,部分断面有网状裂隙,近边缘处有点状维管束环列。气微,味苦、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虎耳草科岩白菜属岩白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52cm。根茎粗如手指,长20-30cm,紫红色,节间短,每节有扩大成鞘的叶柄基部残余物宿存,干后呈黑褐色。叶基生,革质而厚;叶柄长2-8cm,基部具托叶鞘;叶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7-15cm,宽3.5-10cm,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或有小齿,上面红绿色有光泽,下面淡赤红色,有褐色绵毛,两面均具小腺窝。蝎尾状聚伞花序,花序分枝、花梗被长柄腺毛;花6-7朵,常下垂;托杯外面被长柄之腺毛;花萼宽钟状,在中部以上5裂,裂片长椭圆形,先端钝,表面和边缘无毛,背面密被长柄之腺毛;花瓣5,紫红色或暗紫色,宽倒卵形,长1.5-1.8cm,先端钝或微凹,基部变狭成爪;雄蕊10;雌蕊由2心皮组成,离生,花柱长,柱头头状,2浅裂。蒴果直立。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700-4800m的杂木林内阴湿处或有岩石的草坡上或石缝中。
生长见习
喜温暖、潮湿,或半阴的排水良好的环境。适于岩石间、水池边或林下种植。
繁殖方式
用种子、扦插根茎或分株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