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石蒜的功效与作用
石蒜,中药名。为石蒜科植物石蒜Lycorisradiata(L’Her.)Herb.或中国石蒜LycorischinensisTraub的鳞茎。石蒜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等地,中国石蒜分布于河南、江苏、浙江等地。具有祛痰催吐,解毒散结之功效。用于喉风,单双乳蛾,咽喉肿痛,痰涎壅塞,食物中毒,胸腹积水,恶疮肿毒,痰核瘰疬,痔漏,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顽癣,烫火伤,蛇咬伤。
功效作用
功能
祛痰催吐,解毒散结。
主治
用于喉风,单双乳蛾,咽喉肿痛,痰涎壅塞,食物中毒,胸腹积水,恶疮肿毒,痰核瘰疬,痔漏,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顽癣,烫火伤,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涂;或煎水熏洗。
药理作用
1、镇静作用。
2、解热,镇痛作用。
3、对骨骼肌作用。
4、降压作用。
5、抗胆碱酯酶作用。
6、抗炎作用。
7、对平滑肌的作用。
8、催吐作用。
9、促进尿酸排泄作用。
10、抗肿瘤作用。
11、抗病毒作用。
12、对免疫功效的影响,对细胞免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3、其他作用,降低血糖,减轻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但较大剂量反使血糖显著升高。
14、毒性,有毒。
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催吐祛痰。治肋膜炎、腹膜炎蓄水症。”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水肿,疔疮痈肿,蛇咬伤,痔疮以及口腔溃疡等。
相关配伍
1、治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鲜石蒜1.5-3g。煎服催吐。(《上海常用中草药》)
2、治水肿,鲜石蒜8个,蓖麻子(去皮)80粒。共捣烂罨涌泉穴1昼夜,如未愈再罨1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治黄疸:鲜石蒜鳞茎1个,蓖麻子7个(去皮)。捣烂敷足心,每日1次。(《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4、治癫痫:石蒜3-9g。煎服。(《红安中草药》)
5、治风湿性关节痛:石蒜、生姜、葱各适量。共捣烂敷患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将鳞茎挖出,选大者洗净,晒干入药,小者做种。野生者四季均可采挖鲜用或洗净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石蒜,鳞茎呈广椭圆形或类球形,长4-5cm,直径2.5-4cm,顶端残留叶基,长约3cm,基部生多数白色须根。表面有2-3层暗棕色干枯膜质鳞片包被,内有10-20层白色富粘性的肉质鳞片,生于短缩的鳞茎盘上,*有黄白色的芽。气特异而微带刺激性,味极苦。
2、中国石蒜,与上品相似,不同处为鳞茎卵球形,直径约4cm。以个大,均匀,肉质鳞片肥厚、少须根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石蒜科植物石蒜或中国石蒜。
形态特征
1、石蒜又名:水麻,酸头草、一枝箭、蒜头草、婆婆酸、蟑螂花、螃蟹花。鳞茎近球形,直径1-3厘米。秋季出叶,叶狭带状,长约1.5厘米,宽约0.5厘米,顶端钝,深绿色,中间有粉绿色带。花茎高约30厘米;总苞片2枚,披针形,长约3.5厘米,宽约0.5厘米;伞形花序有花4-7朵,花鲜红色;花被裂片狭倒披针形,长约3厘米,宽约0.5厘米,强度皱缩和反卷,花被简绿色,长约0.5厘米;雄蕊显著伸出于花被外,比花被长1倍左右。花期8-9月,果期10月。2、中国石蒜,鳞茎卵球形,直径约4厘米。春季出叶,叶带状,长约35厘米,宽约2厘米,顶端圆,绿色,中间淡色带明显。花茎高约60厘米;总苞片2枚,倒披针形,长约2.5厘米,宽约0.8厘米;伞形花序有花5-6朵;花黄色;花被裂片背面具淡黄色中肋,倒披针形,长约6厘米,宽约1厘米,强度反卷和皱缩,花被筒长约1.7-2.5厘米;雄蕊与花被近等长或略伸出花被外,花丝黄色;花柱上端玫瑰红色。花期7-8月,果期9月。
分布区域
1、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等地。2、分布于河南、江苏、浙江等地。
生长环境
1、生长于山地阴湿处或林缘、溪边、路旁、庭园亦栽培。2、生于山坡阴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