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杜仲藤的功效与作用
杜仲藤,中药名。为夹竹桃科植物杜仲藤Parabariummicranthum(A.DC.)Pierre、红杜仲藤ParabariumchunianumTsiang及毛杜仲藤ParabariumhuaitingiiChunetTsiang的茎皮和根皮。杜仲藤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红杜仲藤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毛杜仲藤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具有祛风湿,强筋骨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跌打损伤。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湿,强筋骨。
主治
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相关论述
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通经活络,行气活血。主治风湿性腰腿痛,肾亏腰痛,阳痿,高血压。”
2、《广西本草选编》:“祛风活络,壮腰膝,强筋骨。”
3、《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腰腿痛,跌打损伤。外用治外伤出血。”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风湿关节痛:毛杜仲藤根皮9-1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治扭、挫伤,骨折:毛杜仲老藤皮15-30g,水煎服;并用毛杜仲鲜根皮捣烂外敷。(《广西本草选编》)
3、治外伤出血:毛杜仲根皮适量,研粉撒敷。(《广西本草选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剥取茎皮和根皮,切片,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杜仲藤
树皮呈卷筒状或槽状,厚1-2.5mm。外表面带栓皮,灰棕色或灰黄色,有皱纹及横长皮孔,黄白色,刮去栓皮显红棕色,较平坦。内表面红棕色或黄棕色,有细纵纹。折断面有白色胶丝相连,稍有弹性。气微,味微苦、涩。
2、红杜仲藤
树皮呈不规则卷筒状或槽状,厚1-3mm。外表面紫褐色或黑褐色,有皱纹及横向裂纹,皮孔稀疏,呈点状,刮去栓皮显紫红色或红褐色。内表面紫红褐色,具细密纵纹。折断面有白色胶丝相连,稍有弹性。
3、毛杜仲藤
树皮呈卷筒状或槽状,厚2-5m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无横向裂纹,皮孔稀疏细小,灰白色,刮去栓皮呈棕红色。内表面浅棕色或黄棕色。折断面有白色胶丝相连,稍有弹性。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夹竹桃科植物杜仲藤、红杜仲藤及毛杜仲藤。
形态特征
杜仲藤又名白杜仲藤。粗壮木质攀援藤本。枝有不明显的皮孔,具乳汁,除花冠外,全株无毛。叶对生;叶柄长1-1.5cm,有微毛;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8cm,宽1.5-3cm,先端渐尖,基部锐尖。聚伞花序总状,顶生及腋生,花小密集,水红色;花萼5深裂,内面基部腺体不多或缺,裂片披针形;花冠白色或粉红色,坛状,裂片在花蕾中内褶;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基部,花药箭头状,花丝短;花盘环状;子房具微柔毛,花柱短,柱头圆锥状。蓇葖果基部膨大,向先端渐狭尖成长喙状。种子长达2cm;种毛长约4cm;绢质白色。花期3-6月,果期7-12月。红杜仲藤本种与杜仲藤的区别在于:叶片卵圆状椭圆形,背面具黑色乳头状腺点。蓇葖果双生或有时1个不发育;种毛长约1.5cm。花期4-11月,果期8月至翌年2月。毛杜仲藤又名白喉崩、唛卡吐、银花藤、鸡头藤、续断、毛杜仲、牛腿子。本种与前两种的区别在于:全株除花冠外,均密被锈色柔毛。种毛轮生,长约3cm。花期4-6月,果期7月至翌年6月。
生长环境
杜仲藤生于海拔300-800m的山谷、疏林或密林、灌木丛、水旁等处。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红杜仲藤生于海拔250-500m的山林密林中。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毛杜仲藤生于海拔200-1000m的热带雨林中、疏林中湿润处。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