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野大豆的功效与作用
野大豆,中药名。为豆科植物野大豆GlycinesojaSieb.etZucc.的种子。分布于东北及河北、陕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具有补益肝肾,祛风解毒之功效。用于肾虚腰痛,风痹,筋骨疼痛,阴虚盗汗,内热消渴,目昏头晕,产后风痉,小儿疳积,痈肿。
功效作用
功能
补益肝肾,祛风解毒。
主治
用于肾虚腰痛,风痹,筋骨疼痛,阴虚盗汗,内热消渴,目昏头晕,产后风痉,小儿疳积,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相关论述
《本草拾遗》:“去贼风风痹,妇人产后冷血,炒令焦黑,及热投酒中,渐渐饮之。”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妊娠腰痛酸软:马料黑豆二合,炒焦,熟白酒一碗,煎至七分。空心下。(《纲目拾遗》引《产家要览》)
2、治盗汗:莲子七个,黑枣七个,浮麦一合,马料豆二合。水煎服。(《奇方类编》)
3、治肝疳初起:野料豆鲜者七钱,干者五钱,鸡肝一具。同煮食;煎服亦可。(《百草镜》)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打开果荚,收集种子再晒至足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枝叶,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呈圆矩形而略扁,外表黑褐色,有黄白色斑纹,微具光泽,质坚硬。内有子叶2片,黄色。嚼之微有豆腥气。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豆科植物野大豆。
形态特征
一年生缠绕草本,长1-4米。茎、小枝纤细,全体疏被褐色长硬毛。叶具3小叶,长可达14厘米;托叶卵状披针形,急尖,被黄色柔毛。顶生小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6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锐尖至钝圆,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均被绢状的糙伏毛,侧生小叶斜卵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通常短,稀长可达13厘米;花小,长约5毫米;花梗密生黄色长硬毛;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密生长毛,裂片5,三角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花冠淡红紫色或白色,旗瓣近圆形,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斜倒卵形,有明显的耳,龙骨瓣比旗瓣及翼瓣短小,密被长毛;花柱短而向一侧弯曲。荚果长圆形,稍弯,两侧稍扁,长17-23毫米,宽4-5毫米,密被长硬毛,种子间稍缢缩,干时易裂;种子2-3颗,椭圆形,稍扁,长2.5-4毫米,宽1.8-2.5毫米,褐色至黑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及河北、陕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800m的山野、路旁或灌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