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百科 > 功效作用 > 地菍的功效与作用

地菍的功效与作用

植物百科2022-04-28 18:51:21

地菍,中药名。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MelastomadodecandrumLour.的地上部分。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高热,肺痈,咽肿,牙痛,赤白痢疾,黄疸,水肿,痛经,崩漏,带下,产后腹痛,瘰疬,痈肿,疔疮,痔疮,毒蛇咬伤。

地菍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活血止血。

主治

高热,肺痈,咽肿,牙痛,赤白痢疾,黄疸,水肿,痛经,崩漏,带下,产后腹痛,瘰疬,痈肿,疔疮,痔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药理作用

具有抑菌、抗脂质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洗疳痔,热毒,麻疥,烂脚。理蛇伤。”

2、《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止痛,利大小便。主治黄疸,水肿,疳积,劳损白带,经漏,瘰疬。”

3、《广西本草选编》:“治痔疮,湿疹,外伤出血。”

4、《福建药物志》:“清热凉血,消肿解毒。主治风湿痛、疝气、肾炎、肾盂肾炎、菌痢、慢性扁桃体炎、喉炎、小儿脱肛、疳积、胎动不安,白带,血崩,外伤出血,便血,内外痔,预防流行性脑脊脑髓膜炎;叶治牙疳,肺脓疡、痈疽疔疮。”

5、《广西民族药简编》:“水煎当茶饮,治习惯性流产;捣汁服,治消化不良的呕吐。”

6、《湖北中草药志》:“清热利湿,舒筋活络,补血止血。用于腰腿痛、风湿骨痛、肠炎、痢疾、久疟不愈、盆腔炎、月经过多等症。”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胃痛:干山地菍30-75g,樟木皮30g,水煎服。(《新会草药》)

2、治肝炎,肝肿大:干地菍全草60g,兔子1只,分别水炖,两液混匀,即呈白色块状,用瓷匙装服。上为1剂。(《常用青草药手册》)

3、治小儿小便混浊(状如牛乳,疳积引起):干地菍全草30g,冰糖适量,水煎早晚分服。(《常用青草药手册》)

4、治脓疱疮:鲜地菍全草1-1.5kg。水煎洗患处。(《常用青草药手册》)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5-6月采收,洗净,除去杂质,晒干或烘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茎四棱形,多分枝,长10-25cm,直径1-2mm,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扭曲,有纵条纹,节处有细须根。叶对生,深绿色,多皱缩破碎,展开后呈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仅上面边缘和下面脉上生极疏的糙伏毛。花棕褐色,萼筒5裂,花瓣5。气微,味微酸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野牡丹科植物地菍。

形态特征

地菍,又名紫茄子、山辣茄、库卢子、地樱子、地枇杷。矮小灌木,高10-30cm。茎匍匐上升,逐节生根,分枝多,披散,地上各部被糙伏毛。叶对生;叶柄长2-6mm;叶片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先端急尖,基部广楔形,全缘或具密浅细锯齿;基出脉3-5条。聚伞花序顶生,有花1-3朵,基部有叶状总苞2;花梗2-10mm;花5数,花萼管长约5mm,被糙伏毛,毛基部膨大呈圆锥状,有时2-3簇生,裂片披针形,长2-3mm,边缘具刺毛状缘毛,裂片间具1小裂片;花瓣淡紫色至紫红色,菱状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长1.2-2cm,宽1-1.5cm,先端有1束刺毛,被疏缘毛;雄蕊5长5短,长者药隔基部延伸,弯曲,末端具2小瘤;短者药隔不伸延,药隔基部具2小瘤;子房下位,先端具刺毛。蒴果坛状球形,平截,近先端略缢缩,肉质,不开裂,长7-9mm,直径约7mm,宿存萼被糙伏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50m以下的山坡矮草丛中,为酸性土壤常见的植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