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贯众的功效与作用
贯众,中药名。为鳞毛蕨科属植物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的带叶柄基部的干燥根茎。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温毒发斑,血热出血,虫疾。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主治
1、风热感冒,温毒发斑:本品苦寒,既能清气分之实热,又能解血分之热毒。
2、血热出血:本品味苦微寒,主入肝经,有凉血止血之功,主治血热所致之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证,尤善治崩漏下血。
3、虫疾:本品有杀虫之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4.5-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绵马素、三叉蕨酚、黄三叉蕨酸、绵马次酸、挥发油、绵马鞣质等。
药理作用
本品所含绵马酸、黄绵马酸有较强的驱虫作用,对绦虫有强烈毒性,可使绦虫麻痹而排出,也有驱除钩虫、蛔虫等寄生虫的作用。实验证明本品可强烈抑制流感病毒,对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乙脑病毒等亦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外用有止血、镇痛、消炎作用。其煎剂及提取物对家兔子宫有显著的兴奋作用。绵马素有毒,能麻痹随意肌,对胃肠道有刺激,引起视网膜血管痉挛及伤害视神经,中毒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见震颤、惊厥乃至延脑麻痹。绵马素一般在肠道不吸收,但肠中有过多脂肪时,可促进吸收而致中毒。
相关论述
1、《本经》:“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
2、《别录》:“去寸白,破症瘕,除头风,止金疮。”
3、《本草纲目》:“治下血崩中带下,产后血气胀痛,斑疹毒,漆毒,骨哽。解猪病。”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凡温热毒邪所致之证皆可用之,常与黄连、甘草等同用,如贯众散(《普济方》)。单用本品或配桑叶、金银花等可防治风热感冒;若与板蓝根、大青叶、紫草等药配伍,又可用于痄腮、温毒发斑、发疹等病证。
2、治衄血,可单味药研末调服(《本草图经》);治吐血,可与黄连为伍,研末糯米饮调服,如贯众散(《圣济总录》);治便血可配伍侧柏叶;治崩漏下血可与五灵脂同用。
3、用于驱杀绦虫、钩虫、蛲虫、蛔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可与驱虫药配伍使用。
相关配伍
1、贯众配金银花、大青叶:贯众苦寒,长于清热解毒,清泄里热,既能清气分之实热,又能解血分之热毒;金银花味甘性寒,长于清气分热邪、透营达气,且清热解毒之力颇强;大青叶苦寒,善解心胃二经实火热毒,咸寒入血分,又能凉血消斑。三者合用,则清热解毒之力大为增强。适用于风温发热及痄腮。
2、贯众配桑叶、菊花:贯众清热解毒;桑叶、菊花均体轻疏散,主入肺经,善散肺经风热。三药合用,适用于风热感冒。
3、贯众配侧柏叶、仙鹤草:贯众苦寒,清热止血;侧柏叶凉血止血;仙鹤草收敛止血。三药合用,适用于温热病热入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
4、贯众配槟榔:贯众有小毒,功能杀虫;槟榔辛开苦降,其性下行,有杀虫止痛之功,尤善驱杀绦虫。二药合用,驱虫之力可大为增强。适用于绦虫病。
鉴别用药
1、板蓝根与贯众:二者皆具清热解毒之功,凡温热毒邪炽盛之证均可应用。但贯众虽有抑制多种病毒之效,因其有小毒,故不及板蓝根常用;又贯众主入肝脾经,杀虫、止血之功突出,为板蓝根所不及。而板蓝根主入心、胃经,苦寒之性更大,故凉血利咽之功尤佳,应用范围更广。
2、白头翁与贯众:皆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品。然贯众止血善治崩漏下血,因其主入肝经主胞宫使然。而白头翁止血善治痢疾下血,又其主入大肠经故也。
3、大青叶与贯众:两药均苦寒而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同治风热感冒、温病发斑、痄腮等。然大青叶咸而大寒,归心、肺、胃经,善解心、胃二经实火热毒,消斑之力更强,兼能解毒利咽,用治喉痹口疮、丹毒痈肿。贯众有小毒,归肝、脾经,凉血消斑不及大青叶,又有杀虫、凉血止血之功,用治绦虫、钩虫、蛔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及血热吐便。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削去叶柄、须根,除去泥沙,干燥。
炮制方法
1、贯众:用清水稍浸,取出,早晚各洒水一次,润软,切片,晒干。
2、贯众炭:取净贯众片置锅内,依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炒至焦黑色为度,喷洒清水,放凉。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呈长倒卵形,略弯曲上端钝圆或截形,下端较尖,有的纵剖为两半,长7-20cm,直径4-8cm。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并有弯曲的须根。叶柄残基呈扁圆形,长3-5cm,直径0.5-1.0cm;表面有纵棱线,质硬而脆,断面略平坦,棕色,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每个叶柄残基的外侧常有3条须根,鳞片条状披针形,全缘,常脱落。质坚硬,断面略平坦,深绿色至棕色,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其外散有较多的叶迹维管束。气特异,味初淡而微涩,后渐苦、辛。
饮片性状
1、贯众:为不规则的厚片或碎块,表面黄棕色或黑棕色,参见“药材”项。
2、贯众炭:形如贯众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质脆易碎。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粗茎鳞毛蕨。
形态特征
植株高25-50cm。根茎直立,密被棕色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2-26cm,基部直径2-3mm,禾秆色,腹面有浅纵沟,密生卵形及披针形棕色有时中间为深棕色鳞片,鳞片边缘有齿,有时向上部秃净;叶片矩圆披针形,长20-42cm,宽8-14cm,先端钝,基部不变狭或略变狭,奇数一回羽状;侧生羽片7-16对,互生,*伸,柄极短,披针形,多少上弯成镰状,中部的长5-8cm,宽1.2-2cm,先端渐尖少数成尾状,基部偏斜、上侧近截形有时略有钝的耳状凸、下侧楔形,边缘全缘有时有前倾的小齿;具羽状脉,小脉联结成2-3行网眼,腹面不明显,背面微凸起;顶生羽片狭卵形,下部有时有1或2个浅裂片,长3-6cm,宽1.5-3cm。叶为纸质,两面光滑;叶轴腹面有浅纵沟,疏生披针形及线形棕色鳞片。孢子囊群遍布羽片背面;囊群盖圆形,盾状,全缘。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等地及北京市。
道地产区
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山区。
生长环境
生于空旷地石灰岩缝或林下,海拔2400米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