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大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
大高良姜,中药名。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galanga(L.)Willd.的根茎。具有温胃,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主治胃脘冷痛,伤食吐泻。
功效作用
功能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
胃脘冷痛,伤食吐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化学成分
根茎含桂皮酸甲酯、樟脑、桉叶素、丁香油酚、α-和β-蒎烯、柠檬烯、4-松油醇、乙酸龙脑酯、乙酸胡椒酚酯、乙酸香茅酸酯、乙酸牻牛儿醇酯、β-丁香烯、α-香柑油烯、芳-姜黄烯、β-甜没药烯、十五烷、β-倍半水芹烯、丁香烯氧化物、甲基丁香油酚、乙酸丁香油酚酯、胡椒酚、反式-β-金合欢烯、高良姜素、3-甲基高良姜、DL-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DL-l′-乙酰氧基丁香油酚乙酸酯、反式-3,4-二甲氧基桂皮醇、反式-4-甲氧基桂皮醇、反式-4-羟基肉桂醛、?1′-羧基胡椒酚乙酸酯、二-(对-羟基-顺-苯乙烯基)甲烷、二乙酸-反式-对-香豆醇酯、二乙酸-反式-松柏醇酯、[1′S]-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1′S]-1′-乙酰氧基丁香油酚乙酸酯、4-羟基苯甲醛。
药理作用
1、祛痰作用:大高良姜的石油醚提取物对家兔有较好的祛痰作用,使支气管腺分泌增加挥发性部分能直接刺激支气管腺;非挥发性部分则通过胃粘膜的反射产生作用。
2、抗溃疡作用:所含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和1′-乙酰氧基丁香油酚乙酸酯对Shay大鼠胃溃疡有显著抑制作用。
3、其他作用:根茎的水煎剂以0.25%-0.75%浓度对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挥发油在体外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
1、《广西中药志》:“温胃散寒,止痛。治胃气痛,胃寒冷及伤食吐泻。”
2、《云南中药志》:“用于脾寒吐泻。”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关节麻,皮肤瘙痒,蛇、虫、蝎咬伤:大高良姜鲜根适量,捣烂外敷。(《云南中药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2-3月采挖,除去茎叶及杂质,洗净,切段或切片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灰屑。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茎呈圆柱形,有分枝。长8-12cm,直径2-3cm。表面红棕色或暗紫色,有波浪形的淡黄色叶痕形成的环节,节间长0.5-1cm,具纵皱纹;根茎下侧有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皮部占2/3,内皮层明显,维管束星点明显可见,木部与皮部分离。气芳香,味辛辣。
以分枝少、色红棕、气香烈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姜科山姜属大高良姜。
形态特征
多年生丛生草本,高1.5-2.5m。根茎粗壮,圆形,有节,棕红色并略有辛辣味。叶2列,无叶柄或极短;叶片长圆形或宽披针形,长30-50cm,宽6-10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边缘钝,常棕白色,两面无毛或背面有长柔毛;叶舌长5-10mm,先端钝。圆锥花序顶生,直立,多花,长14-32cm,径4-8cm,花序轴上密生柔毛,多分枝;总苞片线形,长约20cm;小苞片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长1-2cm;花绿白色,清香;花萼管状,顶端不等的3浅裂,有缘毛;花冠管与萼管略等长,裂片3,长圆形,唇瓣倒卵形至长圆形,长2.5-3cm,宽8-12mm,基部成爪状,有红色条纹;雄蕊1,与唇瓣等长,花药长圆形,退化雄蕊2,披针形,长6-10mm,着生于唇瓣基部;子房下位,无毛,花柱细长,柱头略膨大。蒴果长圆形,不开裂,长1-1.5cm,宽约7mm,中部稍收缩,熟时橙红色。种子多角形,棕黑色。花期6-7月,果期7-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旷野的草地或灌丛中。
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向阳环境。稍耐旱,怕水渍,能耐短暂0℃低温,在-5℃时全株死亡。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粘壤土栽培为宜。
繁殖方式
用种子和分株繁殖。
栽培技术
1、种子繁殖:采用育苗移栽法,11-12月采果实脱粒沙藏。第2年4-5月播种,开1.3m宽的高畦。条播,按行距33cm在畦上开横沟,播幅10cm。苗期经常除草松土,追肥3-4次。第2年晚霜过后,苗高33cm,雨季就可移地栽。2、分株繁殖:可于每年夏天雨季进行,挖取部分带一段根茎的植株,地上茎可于离地约33cm处剪去,以便栽种。移栽可在6月雨季进行,按行距1.3m,株距1m挖穴,每穴栽苗2-3株,每1h㎡栽苗6750-7200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