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百科 > 功效作用 > 玳瑁的功效与作用

玳瑁的功效与作用

植物百科2022-04-28 10:13:59

玳瑁,中药名。为海龟科玳瑁属动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Linnaeus)的背甲。具有平肝定惊,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热病高热,神昏谵语抽搐,小儿惊痫,眩晕,心烦失眠,痈肿疮毒。

玳瑁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作用

功能

平肝定惊,清热解毒。

主治

1、热病高热,神昏谵语抽搐,小儿惊风,中风不语:玳瑁入心肝二经,既可平肝定惊,又可清热解毒。

2、眩晕,心烦不眠:玳瑁味甘、咸,性寒,以清热平肝潜阳见功。

3、痘毒,疔疮痈肿:玳瑁有清热解毒作用。

4、西医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脑内出血、脑动脉阻塞、脑血栓、前庭系统疾病、脑肿瘤、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属肝阳上亢,甚则肝风内动,蜂窝组织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热、毛囊炎等属热毒壅滞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磨汁;亦可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化学成分

玳瑁的背甲含角蛋白,其中含有赖氨酸,组氨酸等多种氨基酸;体脂含有月桂酸,棕榈酸,肉豆蔻酸,硬脂酸,花生酸,山萮酸,C14不饱和酸,C16不饱和酸,C18不饱和酸,C20不饱和酸,C22不饱和酸,C24不饱和酸及非皂化部分等。

药理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玳瑁的乙醇提取液,在体外对鼻咽癌患者T调节细胞亚群的T4和T8阳性细胞,仅有微弱诱导作用。

相关论述

1、《食性本草》:“疗心风邪,解烦热。”

2、《日华子》:“破癥结,消痈毒,止惊痫。”

3、《开宝本草》:“主解岭南百药毒。”

4、《本草衍义》:“治心经风热。”

5、《纲目》:“解痘毒,镇心神,急惊客忤,伤寒热结,狂言。”

6、《本草求原》:“凉血解毒,行气血,利大小肠,解蛊毒、百药毒。预解痘毒及痘疮黑陷,迎风目泪。”

7、《本草用法研究》:“平肝镇惊,定心气,且入心,主血,有解毒、解热之功。”

8、《现代实用中药》:“平降血压,可为中风之预防药。”

9、《青岛中草药手册》:“治小儿发热,惊痫痉挛,高血压,大脑炎。”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脓毒血病、血中毒、痈疽疔疮、痘疮:玳瑁10g,犀角2g,紫草根10g,水500ml,煎至200ml,1日3服。(《现代实用中药》)

2、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纲目》引《痘疹论》)

3、预解痘毒,遇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匀,温服半合,日三服。(《纲目》引《灵苑方》)

4、疗中蛊毒:生玳瑁以水磨如浓饮,服一盏即解。(《产乳集验方》)

5、治迎风流泪,乃心肾虚热也:生瑇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下,日一服。(《纲目》引《飞鸿集》)

6、治肝癌:玳瑁15g,露蜂房9g,龟版15g,海藻15g,鸦胆子9g,蟾酥0.6-1.2g。共研末,每日早晨及睡前各服1次,每次0.7-1.4g,白开水冲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将捕获的活玳瑁倒挂悬起,用沸醋泼之,使其背部鳞片剥落,去除残肉,洗净。

炮制方法

1、玳瑁:取原药材,刷净,用温水浸软,切成细丝,干燥或研成细粉。

2、制玳瑁:取滑石粉置锅内,用文火炒热,加入净玳瑁丝,拌炒至表面微黄色,鼓起,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碾成粉末。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药材性状:

本品呈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多角形或近圆形板片状,长8-24cm,宽8-17cm,厚1-3mm,中间较厚,边缘薄似刀刃,有不整齐的锯齿状。外表面平滑而有光泽,半透明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相间的不规则花纹,背鳞甲中间有隆起的棱脊,斜切面显层纹;内表面有条纹形成云彩样纹理。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微,味淡。以片大而厚、半透明、斑纹显著者为佳。

饮片性状:

1、玳瑁呈粉末或不规则的丝状。淡黄棕色或灰黄色,玳瑁丝一面光滑,一面有白色沟纹,对光照视可见紧密透明小点,质坚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淡。

2、制玳瑁形如玳瑁丝,鼓起,质脆。粉末呈淡黄色。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