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樟的功效与作用
樟,中药名。为樟科樟属植物樟树Cinnamomumcamphora(L.)presl.的根、木材、树皮、叶及果实。植物樟树,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尤以*为最多。具有祛风散寒,理气活血,止痛止痒之功效。根、木材:适用于感冒头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克山病。皮、叶:适用于吐泻,胃痛,风湿痹痛,下肢溃疡,皮肤搔痒;熏烟可驱杀蚊子。适用于果:胃腹冷痛,食滞,腹胀,胃肠炎。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散寒,理气活血,止痛止痒。
主治
根、木材:适用于感冒头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克山病。皮、叶:适用于吐泻,胃痛,风湿痹痛,下肢溃疡,皮肤搔痒;熏烟可驱杀蚊子。适用于果:胃腹冷痛,食滞,腹胀,胃肠炎。
用法用量
内服:根、木材:15-30g;皮、叶:10-20g,或研末,3-6g;或泡酒饮。外用:适量,煎水洗。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2、抗肿瘤作用。
相关论述
《分类草药性》:“治一切气痛,理痹,顺气,并霍乱呕吐。”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胃痛,樟木15g,水煎服。(《江西草药》)
2、治脚气,痰壅呕逆,心胸满闷,不下饮食,樟木50g(涂生姜汁炙令黄),捣筛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3g。(《普济方》樟木散)
3、治痛风,手足冷痛如虎咬者,樟木屑一斗,以水一担熬沸,以樟木屑置于大桶内,令人坐桶边,放一脚在内,外以草荐一领围之,勿令汤气入眼,恐坏眼,其功甚捷。(《医学正传》)
4、治蜈蚣咬伤,鲜樟树枝,煎服二碗。(《验方选集》)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采集加工:根、木材、树皮全年可采,洗净阴干;叶随时可采;秋季采果实,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为横切或斜切的圆片,直径4-10cm,厚2-5mm,或为不规则条块状,外表赤棕色或暗棕色,有栓皮或部分脱落,横断面黄白色或黄棕色,有年轮。质坚而重。有樟脑气,味辛而清凉。木材:为形状不规则的段或小块。外表红棕色至暗棕色,纹理顺直。横断面可见年轮。质重而硬。有强烈的樟脑香气,味辛有清凉感。树皮:表面光滑,黄褐色、灰褐色,有樟脑气。味辛、苦。以片张大、色黄白、气味浓厚者为佳。木材以块大、香气浓郁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樟科樟属植物樟树。
形态特征
樟,别名乌樟(陶弘景),香樟(南方各省区通称),小叶樟(湖南),傜人柴(广西)。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米。树皮灰黄褐色,纵裂。枝、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枝无毛。叶互生;叶柄细,长2-3厘米,无毛;叶片薄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2.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有时边缘呈微波状,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微有白粉,两面无毛,或下面幼时略被微柔毛,离基三出脉,侧脉及支脉脉腋在叶下面有明显腺窝,叶上面明显隆起,窝内常被柔毛。圆锥花序腋生,长3.5-7厘米,无毛,有时节上被白色或黄褐色微柔毛。花两性,长约3毫米,绿白色或黄绿色;花梗长1-2毫米,无毛;花被简倒锥形,长约1毫米,花被裂片椭圆形,长约2毫米,花被外面无毛,或被微柔毛,内面密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长约2毫米,花丝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箭头形,位于最内轮,长约1毫米,柄被短柔毛;子房球形,直径约1毫米,无毛,花柱长约l毫米。果实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径6-8毫米,紫黑色;果托杯状,长约5毫米,先端平截,直径达4毫米,花期4-5月,果期8-l1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或沟谷,常栽培于低山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