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鸦胆子的功效与作用
鸦胆子,中药名。为苦木科鸦胆子属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Merr.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清热解毒,截疟,止痢,外用腐蚀赘疣的功效。主治热毒血痢,冷积久痢,各型疟疾,鸡眼赘疣。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主治
1、热毒血痢,冷积久痢:本品苦寒,能清热解毒,尤善清大肠蕴热,凉血止痢,故可用治热毒血痢,便下脓血,里急后重等症。
2、各型疟疾:本品苦寒,入肝经,能清肝胆湿热,有杀虫截疟之功,对各种类型的疟疾均可应用,尤以间日疟及三日疟效果较好,对恶性疟疾也有效。
3、鸡眼赘疣:本品外用有腐蚀作用。用治鸡眼、寻常疣等。
4、西医诊为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肠炎、疟疾、传染性软疣等属于热毒壅滞者。
用法用量
内服:0.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苦木苦味素类、生物碱(鸦胆子碱、鸦胆宁等)、苷类(鸦胆灵、鸦胆子苷等)、酚性成分、黄酮类、香草酸、鸦胆子甲素以及鸦胆子油等。
药理作用
鸦胆子仁及其有效成分对阿米巴原虫有杀灭作用;对其他寄生虫如鞭虫、蛔虫、绦虫及阴道滴虫等也有驱杀作用。所含苦木苦味素有显著的抗疟作用。并具有抗肿瘤作用。本品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对赘疣细胞可使细胞核固缩,细胞坏死、脱落。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拾遗》:“治冷痢久泻,外无烦热燥扰,内无肚腹急痛,有赤白相兼,无里急后重,大便流利,小便清长。”
2、《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极苦,性凉,为凉血解毒之要药。善治热痢赤痢,二便因热下血,最能清血中之热及肠中之热,防腐生肌,诚有奇效。”“捣烂醋调敷疔毒。善治疣。”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热毒血痢,便下脓血,里急后重等症。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单用本品去皮25-50粒,白糖水送服。本品又有燥湿杀虫止痢之功,可用治冷积久痢,采取口服与灌肠并用的方法,疗效较佳。
2、治鸡眼、寻常疣等,可取鸦胆子仁捣烂涂敷患处,或用鸦胆子油局部涂敷。如《经验方》至圣丹,即以鸦胆子仁20个,同烧酒捣烂敷患处,外用胶布固定,治疗鸡眼;《医学衷中参西录》亦用上法,治疣。
鉴别用药
白头翁与鸦胆子:两药均苦寒归大肠经,均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治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疾、疟疾。然白头翁苦寒降泄,尤善清肠胃湿热及血分热毒,既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又为治阿米巴痢疾的要药;此外,还治阴痒(滴虫性阴道炎)。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兼归肝经,且能燥湿,故治痢效佳,热毒血痢和冷积久痢均宜;又能杀虫、蚀疣、抗肿瘤,治肠道寄生虫病、阴道滴虫病、鸡眼、赘疣及癌肿。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炮制方法
1、鸦胆子:除去果壳及杂质。
2、鸦胆子霜:取净鸦胆子仁,炒热后研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压榨去油,反复数次,至松散成粉不再粘结成饼为度,取出碾细。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鸦胆子霜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鉴别
鉴别
1、本品果皮粉末棕褐色。表皮细胞多角形,含棕色物。薄壁细胞多角形,含草酸钙簇晶和方晶,簇晶直径约至30μm。石细胞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14-38μm。种子粉末黄白色。种皮细胞略呈多角形,稍延长。胚乳和子叶细胞含糊粉粒。
2、取本品粗粉1g,加石油醚(60-90℃)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补加石油醚(60-90℃)至20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鸦胆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油酸对照品,加石油醚(60-90℃)制成每1ml含3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冰醋酸(8.5∶1.5∶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碘蒸气中熏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材性状
核果卵形或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4-7mm,表面黑色,有隆起网状皱纹,顶端有鸟嘴状短尖的花柱残基,腹背两侧有明显的棱线,基部钝圆,有凹点状果柄痕,果肉易剥落;果核坚硬,破开后内面灰棕色平滑,内含种子1颗。种子卵形,长5-6mm,直径35mm,表面乳白色或黄白色,有稍隆起的网纹,顶端短尖呈鸟嘴状,其下有长圆形种脐近基部有棕色圆形合点,种脐与合点间有稍隆起的种脊;种皮薄,胚乳和胚富油性。气微特异,味极苦。
饮片性状
1、鸦胆子:参见“药材”项。
2、鸦胆子霜:为类白色粉末,略显油性,味极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苦木科鸦胆子属植物鸦胆子。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5-3(-8)m,全株均被黄黄色柔毛。小枝具有黄白色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0-40cm;小叶5-11,通常7,对生,卵状披针形,长4-11cm,宽2-4.5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偏斜,边缘具三角形粗锯齿,上面疏被、下面密彼伏柔毛,脉上尤密。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狭长,可达50cm;雄花序长过于叶,萼片4,卵形,长不及1mm,外面流被淡黄色硬伏毛,边缘疏生腺体,花瓣4,长圆状披针形,外面有硬毛,边缘有腺体,雄蕊4,花盘发达,半球形;雌花序短于叶,萼片、花瓣同雄花,但稍大,雄蕊具不发育的花药,花盘杯状,4浅裂,心皮通常4,卵圆形,无毛,花柱反折,紧贴子房。核果椭圆形,紫红色转黑色,长约8mm,宽5-6mm,干时具凸起的网状皱纹,略偏斜。花期4-6月,果期8-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等地。
道地产区
主产于广西、广东等省。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950-1000m的石灰山疏林中。
繁殖方式
以种子繁殖为主。
栽培技术
8-9月采收黑色成熟果实,洗去果肉,阴干后及时播种,或用湿沙贮藏,于9-10月播种,行距20-30cm开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盖草、浇水,经常保持湿润,出苗后揭去盖草。平均温度26-29℃左右,约至15d左右出苗。苗高30cm时定植,按行株距1m×1.5m开穴,穴径25-30cm,穴深25-30cm,每穴栽2-3株,填上压实,浇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