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鹧鸪菜的功效与作用
鹧鸪菜,中药名。为红叶藻科鹧鸪菜属植物美舌藻Caloglossaleprieurii(Mont.)J.Ag.的藻体。植物美舌藻,分布于我国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具有驱蛔之功效。主治蛔虫病。
功效作用
功能
驱蛔。
主治
蛔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品30-60g;小儿酌减;或干品研末。当晚临睡前和次晨空腹两次分服。
药理作用
1、驱蛔作用。
2、毒杀家蝇、发霉原藻作用。
相关论述
1、《纲目拾遗》:“疗小儿腹中虫积。”
2、《中国药用海洋生物》:“驱虫,化痰,消食。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和蛔虫病。”
3、《浙江药用植物志》:“主治蛔虫性肠梗阻。”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驱蛔虫。
相关配伍
1、治肠蛔虫症,①鹧鸪菜干品500g。水煎3次,滤液混合,浓缩至500ml。小儿2-5岁,每次5ml;6-10岁,每次10ml;11-15岁,每次15ml;16岁以上每次20ml,于当日晚睡前、次日早饭前、上午9时和下午4时各服1次。②鹧鸪菜干品适量,捣碎,筛为细粉,成人每日服2次,每次1-1.5g,空腹服。③鹧鸪菜30g。苦楝皮6g,水煎,睡前服1次。(《广西海洋药物》)
2、治慢性气管炎、消化不良,鹧鸪菜藻粉,每次服3-5g,每日2次。(《广西海洋药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去除杂质,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药材性状:藻体黑色,扁平,叶状,长1-4cm;具有不规则叉状分枝,节间狭长,类圆形,节部缢缩。叶片*有明显的中肋;中肋分枝点常有次生副枝,有时生出毛状根。膜质。气腥,味咸。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红叶藻科鹧鸪菜属植物美舌藻。
形态特征
藻体暗紫色,干后黑色,薄膜质,匍匐丛生,高1-4厘米,宽约1毫米,叶状,扁平而窄细,二叉式分枝,枝节间狭长,节间有些缢缩,叶片中肋明显,延伸及顶,末端分叉,舌状披针形,中肋的分枝处常有次生副枝,其腹面有时生出假根状固着器。四分孢子囊四面锥形,沿中肋向两边集生。囊果圆球形,生于分枝上部及中肋腹面。
生长环境
生于高、中潮带的泥沙石上,尤其是海口附近的低盐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