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百科 > 功效作用 > 千里光的功效与作用

千里光的功效与作用

植物百科2022-04-23 21:16:25

千里光,中药名。为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的全草。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的功效。主治痈肿疮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

千里光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主治

1、痈肿疮毒:本品苦寒,具有较强清热解毒作用。用于热毒壅聚之痈肿疮毒。

2、目赤肿痛:本品苦寒入肝,清肝明目之力甚佳。

3、湿热泻痢:本品味苦性寒,又入大肠经,具有清利大肠湿热之功。用于大肠湿热,腹痛泄泻,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

4、本品尚能清热利湿,杀虫止痒,用治湿热虫毒所致之头癣湿疮、阴囊湿痒、鹅掌风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9-15g,鲜品30g。外用:适量。

化学成分

千里光全草含毛茛黄素、菊黄质、β-胡萝卜素。亦含生物碱、挥发油、黄酮苷、对羟基苯乙酸、水杨酸、香荚兰酸、焦粘酸、氢醌以及鞣质等。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对福氏痢疾杆菌、志贺痢疾杆菌及卡他奈球菌尤为敏感;其各种提取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钩端螺旋体作用;其煎剂对阴道滴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还有一定镇咳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大剂量灌服千里光水煎剂,可致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并可引起部分动物死亡,小剂量实验者,在病检时可见肝脏有轻度脂肪性变。据国外报道,千里光植物含有多种肝毒性生物碱,对肝脏有明显毒性,可致动物和人肝损害,甚至死亡。

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主疫气,结黄,疟瘴,蛊毒,煮服之吐下,亦捣敷疮、虫蛇犬等咬伤处。”

2、《本草图经》:“与甘草煮作饮服,退热明目。”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热毒壅聚之痈肿疮毒,可单用或与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等同用;若与白及配伍,水煎浓汁外搽,又常用治水火烫伤,此法也可用于褥疮及下肢溃疡。

2、治风热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或与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等配伍使用。

相关药品

清热散结片、感冒消炎片、千柏鼻炎片、消炎灵片、千紫红颗粒(冲剂)、三七化痔丸。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生长茂盛、花开放时采割,除去杂质,干燥。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小段,干燥,筛去灰屑。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鉴别

1、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微波状或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垂周壁深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3-6个。非腺毛2-12细胞,顶端细胞渐尖或钝圆,多弯曲,细胞内常含淡黄色油状物,壁稍增厚,具疣状突起。

2、取本品粉末2g,加0.36%盐酸的无水乙醇50ml,放置1小时,加热回流3小时,放冷,滤过,取续滤液40ml,蒸干,残渣加2%盐酸溶液25ml使溶解,滤过,滤液加浓氨试液调节pH值至10-11,用二氯甲烷振摇提取2次,每次25ml,合并二氯甲烷液,蒸干,残渣加二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千里光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异丙醚-甲酸-水(90∶7∶3)为展开剂,薄层板置展开缸中预饱和4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材性状

全草长60-100cm,或切成2-3cm长的小段。茎圆柱形,表面深棕色或黄棕色,具细纵棱;质脆,易折断,断面髓部白色。叶多卷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具不规则锯齿,暗绿色或灰棕色质脆。有时枝梢带有枯黄色头状花序。瘦果有纵沟,冠毛白色。气微,味苦。

饮片性状

茎、叶、花混合物的段状。其余参见“药材”项。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千里光。

形态特征

多年生攀援草本,根状茎木质,粗,径达1.5cm,高1-5m。茎伸长,弯曲,长2-5m,多分枝,被柔毛或无毛,老时变木质,皮淡色。叶具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长三角形,长2.5-12cm,宽2-4.5cm,顶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截形,戟形或稀心形,通常具浅或深齿,稀全缘,有时具细裂或羽状浅裂,至少向基部具1-3对较小的侧裂片,两面被短柔毛至无毛;羽状脉,侧脉7-9对,弧状,叶脉明显;叶柄长0.5-1(-2)cm,具柔毛或近无毛,无耳或基部有小耳;上部叶变小,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渐尖。头状花序有舌状花,多数,在茎枝端排列成顶生复聚伞圆锥花序;分枝和花序梗被密至疏短柔毛;花序梗长1-2cm,具苞片,小苞片通常1-10,线状钻形。总苞圆柱状钟形,长5-8mm,宽3-6mm,具外层苞片;苞片约8,线状钻形,长2-3mm。总苞片12-13,线状披针形,渐尖,上端和上部边缘有缘毛状短柔毛,草质,边缘宽干膜质,背面有短柔毛或无毛,具3脉。舌状花8-10,管部长4.5mm;舌片黄色,长圆形,长9-10mm,宽2mm,钝,具3细齿,具4脉;管状花多数;花冠黄色,长7.5mm,管部长3.5mm,檐部漏斗状;裂片卵状长圆形,尖,上端有乳头状毛。花药长2.3mm,基部有钝耳;耳长约为花药颈部1/7;附片卵状披针形;花药颈部伸长,向基部略膨大;花柱分枝长1.8mm,顶端截形,有乳头状毛。瘦果圆柱形,长3mm,被柔毛;冠毛白色,长7.5mm。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

道地产区

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西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疏林下、林边、路旁。

生长见习

适应性较强,耐干旱,又耐潮湿,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但以砂质壤土及粘壤土生长较好。

繁殖方式

扦插或压条繁殖。

栽培技术

1、扦插繁殖:每年7-10月,截取地上部枝条,并须带有2个节间,选阴湿肥沃的土壤,将插条插入土中,土表留一个节,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约10-15d成活。翌年春移截,移栽前作畦,宽100cm,长可依地形及排水情况而定,穴栽或开沟栽种,行距35-45cm。

2、压条繁殖:每年9-10月,选母株粗壮枝条,于枝条基部2-3节处压上泥土,枝稍露出地表,待节上生根后剪断,使与母株分开,另行栽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