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山乌桕的功效与作用
山乌桕,中药名。为大戟科乌桕属植物山乌桕Sapiumdiscolor(Champ.exBenth.)Muell.-Arg.的根皮、树皮及叶。植物山乌桕,分布于我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江西、安徽、福建、浙江、*等省区。具有泻下逐水,散瘀消肿之功效。根皮、树皮主治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通;叶外用治跌打肿痛,毒蛇咬伤,过敏性皮炎,湿疹,带状疱疹。
功效作用
功能
泻下逐水,散瘀消肿。
主治
根皮、树皮: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通;叶:外用治跌打肿痛,毒蛇咬伤,过敏性皮炎,湿疹,带状疱疹。
用法用量
内服:3-9g。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或煎水外洗。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毒蛇咬伤,山乌桕根9-15g,水煎冲酒服,并用鲜叶捣烂敷伤口周围。(《全国中草药汇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根皮、树皮全年可采;叶夏、秋采,晒干备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大戟科乌桕属植物山乌桕。
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高3-12米,罕有达20米者,各部均无毛;小枝灰褐色,有皮孔。叶互生,纸质,嫩时呈淡红色,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形,长4-10厘米,宽2.5-5厘米,顶端钝或短渐尖,基部短狭或楔形,背面近缘常有数个圆形的腺体;中脉在两面均凸起,于背面尤著,侧脉纤细,8-12对,互生或有时近对生,略呈弧状上升,离缘1-2毫米弯拱网结,网脉很柔弱,通常明显;叶柄纤细,长2-7.5厘米,顶端具2毗连的腺体;托叶小,近卵形,长约1毫米,易脱落。花单性,雌雄同株,密集成长4-9厘米的顶生总状花序,雌花生于花序轴下部,雄花生于花序轴上部或有时整个花序全为雄花。雄花:花梗丝状,长1-3毫米;苞片卵形,长约1.5毫米,宽近1毫米,顶端锐尖,基部两侧各具一长圆形或肾形,长约2毫米宽近1毫米的腺体,每一苞片内有5-7朵花;小苞片小,狭,长1-1.2毫米;花萼杯状,具不整齐的裂齿;雄蕊2枚,少有3枚,花丝短,花药球形。雌花:花梗粗壮,圆柱形,长约5毫米;苞片几与雄花的相似,每一苞片内仅有1朵花;花萼3深裂几达基部,裂片三角形,长1.8-2毫米,宽约1.2毫米,顶端短尖,边缘有疏细齿;子房卵形,3室,花柱粗壮,柱头3,外反。蒴果黑色,球形,直径1-1.5厘米,分果爿脱落后而中轴宿存,种子近球形,长4-5毫米,直径3-4毫米,外薄被蜡质的假种皮。花期4-6月。
分布区域
广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江西、安徽、福建、浙江、*等省区。
生长环境
生于山谷或山坡混交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