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山莴苣的功效与作用
山莴苣,中药名。为菊科莴苣属植物山莴苣LactucaindicaL.的全草或根。植物山莴苣,除西北外,几广布全国各地。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之功效。主治咽喉肿痛,肠痈,疮疖肿毒,子宫颈炎,产后瘀血腹痛,疣瘤,崩漏,痔疮出血。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活血,止血。
主治
咽喉肿痛,肠痈,疮疖肿毒,子宫颈炎,产后瘀血腹痛,疣瘤,崩漏,痔疮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药理作用
降低血中胆固醇。
相关论述
1、《中国药用植物图鉴》:“茎叶煎服可以解热;粉末涂擦可除去疣瘤。”
2、《河北中草药》:“能解热毒,消痈疡。并有止血作用。用于痈肿疮毒,扁桃体炎,子宫颈炎,崩漏出血等症。”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疮疖肿毒及无名肿毒,乳痈,鲜山莴苣根适量。捣烂如泥,敷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2、治扁桃体炎,山莴苣30g。水煎。分2次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3、治子宫颈炎,山莴苣30g,猪膀胱1个。水煎,分3次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4、治扁平疣(瘊子),山莴苣全草研末,醋调涂患处。或用鲜草的乳汁涂患处,保持到翌日再洗掉重涂,连续数日则疣瘤脱落。(《东北药用植物》)
5、治肺结核咯血,山莴苣10-20g。水煎,久服。(《怒江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夏间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炮制方法
拣去杂质,洗净,泡至约七成透,捞出,闷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
药材鉴别
鉴别
根呈圆锥形,多自顶部分枝。长5-15cm,直径0.7-1.7cm。顶端有圆盘形的芽或芽痕。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皱纹及横向点状须根痕;经加工蒸煮者呈黄棕色,半透明状。质坚实,较易折断。折断面近乎平坦,隐约可见不规则的形成层环纹。有时有放射状裂隙。气微臭,味微甜而后苦。茎长条形而抽皱,叶互生,无柄,叶形多变,叶缘不分裂、深裂或全裂,基部扩大戟形半抱茎。有的可见头状花序或果序。果实黑色有灰白色长冠毛。气微,味微甜而后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莴苣属植物山莴苣。
形态特征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茎无毛,上部有分枝。叶互生,无柄;叶形多变化,条形、长椭圆状条形或条状披针形,不分裂而基部扩大戟形半抱茎到羽状或倒向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边缘缺刻状或具锯齿状针刺;下部叶花期枯萎;上部叶变小,条状披针形或条形;全部叶有狭窄膜片状长毛。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宽或窄的圆锥花序;每个头状花序有小花25个,舌状花淡黄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压扁,边缘不明显,内弯,每面仅有1条纵肋,喙短而明显,长约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分布区域
除西北外,几广布全国各地。
生长环境
生于田间、路旁、灌丛或滨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