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蛇Humata tyermanni Moore
白毛蛇的介绍
- 白毛蛇别名草石蚕、石蚕、石奇蛇等,微苦,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作用。白毛蛇常生于海拔200-1600m的山地石上或林中树干上。
白毛蛇的形态特征
- 白毛蛇植株高约20cm,根茎粗壮,长而横生,密被棕色至灰白色、基部近圆形、向上为狭披针形鳞片,膜质,盾状着生。叶远生,无毛;叶柄基部有鳞片;叶片革质,宽卵状三角形,长、宽各约10-15cm,二至四回深羽裂;羽片有柄,基部1对最大,三角状披针形,其各回小羽片以基部下侧的较大,第2对以上的羽片较小,披针形,钝头;末回裂片通常有长短不等的2个钝齿,每齿有1条小脉。孢子囊群生于小脉先端;囊群盖近圆形,仅基部一点着生,其余分离。
白毛蛇茎方形,全株密生细毛,叶对生,长卵形,先端钝,锯齿缘,春至夏季开花,花冠淡紫色,地下块茎具短节状,白色,形似蚕体,质脆。
白毛蛇叶远生;叶柄长5~7.5厘米,基部有关节;叶片三角形,长8~15厘米,宽7~10厘米,3~4次羽状分裂;基部羽片最大,披针状三角形,长5~8厘米,宽5~7厘米,其基部下向的2次小羽片最大,卵圆披针形,长2~5厘米,宽1~1.5厘米,其余各对2次小羽片矩圆形,基部楔形,羽状深裂,裂片钝头;叶亚革质,无毛。孢子囊群在叶缘之里;囊群盖圆形,仅基部附着。
白毛蛇表面密被膜质鳞片,灰白色至灰褐色,散生深棕色须状根,并具少数除去叶柄及须根后的痕迹。质脆,易折断,断面棕色或绿色,可见点状维管束,排列成一环。气微,味淡。
白毛蛇的生态习性
- 白毛蛇性喜温暖,忌高温潮湿,生育适温15~25度。栽培土质以肥沃之砂质土壤为佳,排水需良好,滞水不退易腐烂。
白毛蛇生于海拔300-1760米的林中树干或岩石上,也常生于溪边岩石上或树上。
白毛蛇的养殖方法
- 白毛蛇春季将带有2-3个叶或叶芽的白毛蛇根状茎,切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浅埋于腐殖土的表土中并保持湿度,40天左右即能生出新根。
白毛蛇在华东、华南、西南等地有野生植株,附生于树干、近水阴湿的岩石上,可挖取莳养。
白毛蛇的繁殖方式
- 白毛蛇可用扦插法或块茎繁殖,也可以分株,但小家庭不必收集种子,扦插即可。
白毛蛇的栽培技术
-
整地施肥
白毛蛇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但以肥沃的土壤最为适宜。由于它的根系入土不深,无需深耕。整地前施腐熟的有机肥,浅翻做成平畦。
适时播种
白毛蛇播种可在春季终霜前后,选留大小适中、整齐、无伤残的具有品种特性的块茎作种,并用新高脂膜拌种(可与种衣剂混用),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按密度挖穴或开沟浇水。待水渗下后,每穴种块茎1-2个,覆土。
田间管理
白毛蛇生长期较长,应注意中耕、除草。夏季注意控制水肥,防止植株徒长。白毛蛇出现花蕾时,应及时摘除花蕾和顶芽,以节约养分促进块茎生长。立秋后,地下茎膨大期,可追复合肥和药材根大灵,以促进地下茎的迅速膨大。
施肥
栽培土质以肥沃之砂质土壤为佳,排水需良好,滞水不退易腐烂。
白毛蛇的分布区域
- 白毛蛇原产于东亚、*,*由*引进栽培已有15年以上的时间。
白毛蛇分布于我国海南、广东及广西,广布于亚洲、非洲及澳洲热带地区。也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地。
白毛蛇的食疗或药用价值
-
护花网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
终极护花任务: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对于疾病,不粗心大意、不推延、不放弃希望,勇敢面对,用爱来温暖寂静的世界,用心来呵护内心的花田。 -
护花网的医学内容只供参考,并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的医护人员。
药用信息(一)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毛蛇
【拼音名】 Bái Máo Shé
【别名】 石祈蛇、上树蛇、白毛伸筋、石蚕、毛石蚕、岩蚕、白毛岩蚕、老鼠尾
【来源】 为骨碎补科阴石蕨属植物圆盖阴石蕨Humata tyermanni S. Moore,以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性味】 微苦、甘、平。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止血,利尿。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骨折,黄疸性肝炎,吐血,便血,血尿;外用治疮疖。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根状茎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药用信息(二)
《中华本草》:白毛蛇
【出处】
1.本品始载于《本草抬遗》,以草石蚕为名,云:“生高山石上,根如簪,上有毛,节如蚕,叶似卷柏,山人取浸酒,除风破血,主溪毒,煮食之。”
2.《本草图经》在《本经》石蚕条下亦注云:“草根之似蚕者,亦名石蚕,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时当有其苗青亦有节,三月采根。”上述原植物与本品颇类同。
3.而《本草纲目》所引《本草拾遗》草石蚕一名,列入菜部,实系唇形科植物甘露子 Stachys sieboldi
【拼音名】 Bái Máo Shé
【别名】 草石蚕、石蚕、石奇蛇、石祁蛇、白伸筋、石伸筋、白毛岩蚕、岩蚕、老鼠尾、墙蛇、石蚯蚓、飞线蜈蚣、石岩蚕、白花石蚕、毛石蚕、白毛骨碎补、白毛阴石蕨、地蜈蚣、石母、树蕨蕨、石上蚂蟥、马骝尾、阴地蕨、白毛伸筋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umata tyermanni Moore
【性味】 微苦;甘;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风火牙痛;疖肿;带状疱疹;风湿痹痛;湿热黄疸;淋浊;带下;腰肌劳损;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附方】 《本草抬遗》:“生高山石上,根如箸,上有毛,节如蚕。”故名草石蚕、石蚕、岩蚕。所谓有毛,即指密被之白棕色狭鳞片,故又称白毛岩蚕、白花石蚕。
亦有以为其根与蛇、鼠尾、蚯蚓、蜈蚣等相似者,各以形名。
以其功能名之而有伸筋、骨碎补类名称。
【摘录】 《中华本草》
药用价值
白毛蛇以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祛风除湿,止血,利尿。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骨折,黄疸性肝炎,吐血,便血,血尿;外用治疮疖。
药材基源
为骨碎补科植物圆盖阴石蕨的根茎。
性味归经
白毛蛇微苦、甘、平。
主治
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风火牙痛;疖肿;带状疱疹;风湿痹痛;湿热黄疸;淋浊;带下;腰肌劳损;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采收储藏
白毛蛇夏、秋季挖取,洗净,去附叶、须根,鲜用或晒干。
性状鉴别
白毛蛇根茎扁圆柱形,稍扭曲或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3-7mm。表面密被膜质、线状披针形鳞片,长约4mm,灰白色,基部圆形,红棕色;须根多数,棕褐色,除去鳞片、须根后,表面棕黑色,有不规则纵皱纹。质稍硬,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绿色,有点状维管束。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
白毛蛇表皮为1列小形细胞,外被角质层,表面凹陷处着生丁字形鳞片;鳞片由多细胞组成,内含红棕色物质。分体中柱4-11个断续排列近环状,紧靠分体中柱周围的细胞,壁增厚,并具纹孔。内皮层细胞有明显的凯氏点。
中药化学鉴定
(1)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浸泡4小时,滤过。取滤液5ml,在水浴上蒸干,残渣加冰醋酸少量溶解,再加醋酐-硫酸(19:1)试液数滴,溶液呈紫红色,上层液逐渐变绿色。(检查甾醇类)
(2)取本品粗粉1g,加水10ml,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1ml,加等量的碱性酒石酸铜试液,置沸水浴上加热数分钟,即发生棕红色沉淀。(检查单糖)
宜忌
①《泉州本草》:"因虚劳引致瘫痪者不可用。"
②《闽东本草》:"脏寒者忌用;多服令人泻。"
食疗价值
白毛蛇又称地蚕、甘露子、甘露儿、土蛹、宝塔菜、土虫草。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四川、浙江等地,野生或栽培。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养阴润肺。
【参考】:含水苏碱、水苏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葫芦巴碱等成分。
【用途】:用于肺阴不足,干咳痰少,或虚劳咳嗽。
【用法】:煎汤,蒸食或煮食等。
【附方】:地蚕猪肺汤,猪肺1具,洗净切块,草石蚕120g,加水一同炖熟,略加猪脂、食盐调味服食。本方用猪肺直补肺脏,增强了草石蚕的功效。用于肺虚咳嗽,咽喉干燥。
白毛蛇的作用用途
-
观赏价值
白毛蛇常做观赏植物,因形似蚕宝宝,颇为奇特。
经济价值
1996~2000年间,坊间伪称白毛蛇是新鲜的「冬虫夏草」而声名大噪,价钱高昂,许多人受骗仍不知情,但现实中的白毛蛇也是具有很重要的经济价值。
食用价值
五月,掘白毛蛇的茎来蒸吃煮吃,味道像百合。或者用萝卜卤和盐菹水处理、收藏,使它的地下茎不至变黑。也可用酱汁浸泡或掺入蜜后收藏,既可做菜,又可充当果品,经推广目前已成为新兴蔬菜。
白毛蛇的园林用途
-
白毛蛇株形小巧,可盆栽用于室内几案摆放,也适合植于庭院隐蔽处的树干、山石上观赏。
用盆栽或吊篮栽,最为别致的是用特制的蛇木花盆莳养,植株会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如没有蛇木盆,选取一段造型美观的朽木,也很适宜。
白毛蛇的文化背景
-
名称由来
白毛蛇又叫草石蚕、土蛹,也叫甘露子。草石蚕花结的籽很像荆芥子。草石蚕的地下茎就像珠子相连在一起,形状很像老蚕。
文献论述
1.白毛蛇始载于《本草抬遗》,以草石蚕为名,云:“生高山石上,根如簪,上有毛,节如蚕,叶似卷柏,山人取浸酒,除风破血,主溪毒,煮食之。”
2.《本草图经》在《本经》石蚕条下亦注云:“草根之似蚕者,亦名石蚕,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时当有其苗青亦有节,三月采根。”上述原植物与本品颇类同。
3.而《本草纲目》所引《本草拾遗》草石蚕一名,列入菜部,实系唇形科植物甘露子 Stachys sieboldii Miq.即《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草石蚕,与《本草拾遗》所载的草石蚕名同而实异。
4.《本草抬遗》:“生高山石上,根如箸,上有毛,节如蚕。”故名草石蚕、石蚕、岩蚕。所谓有毛,即指密被之白棕色狭鳞片,故又称白毛岩蚕、白花石蚕。 亦有以为其根与蛇、鼠尾、蚯蚓、蜈蚣等相似者,各以形名。 以其功能名之而有伸筋、骨碎补类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