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水蕨的功效与作用
水蕨,中药名。为水蕨科植物水蕨Ceratopteristhalictroides(L.)Brongn.的全草。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四川、云南等地。具有消积,散瘀,解毒,止血之功效。用于腹中痞块,痢疾,小儿胎毒,疮疖,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功效作用
功能
消积,散瘀,解毒,止血。
主治
用于腹中痞块,痢疾,小儿胎毒,疮疖,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相关论述
《浙江药用植物志》:“消积,散瘀,解毒。治跌打损伤,疮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泥土,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茎短,密生须根。叶二型,无毛;营养叶狭短圆形,长10-30cm,宽5-15cm,二至四回羽裂,末回裂片披针形或矩圆披针形,宽约6mm;孢子叶较大,矩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5-40cm,宽10-20cm,二至三回羽状深裂,末回裂片条形,角果状,宽不超过2mm;叶脉网状,无内藏小脉。孢子囊沿网脉疏生。气微,味甘、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水蕨科植物水蕨。
形态特征
植株幼嫩时呈绿色,多汁柔软,由于水湿条件不同,形态差异较大,高可达7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以一簇粗根着生于淤泥。叶簇生,二型。不育叶的柄长3-40厘米,粗10-13厘米,绿色,圆柱形,肉质,不膨胀,上下几相等,光滑无毛,干后压扁;叶片直立或幼时漂浮,有时略短于能育叶,狭长圆形,长6-30厘米,宽3-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二至四回羽状深裂,裂片5-8对,互生,斜展,彼此远离,下部1-2对羽片较大,长可达10厘米,宽可达6.5厘米,卵形或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心脏形或*截,一至三回羽状深裂;小裂片2-5对,互生,斜展,彼此分开或接近,阔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可达35厘米,宽可达3厘米,先端渐尖、急尖或圆纯,基部圆截形,有短柄,两侧有狭翅,下延于羽轴,深裂;末回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可达2厘米,宽可达6毫米,急尖头或圆钝头,基部均沿末回羽轴下延成阔翅,全缘,彼此疏离;第二对羽片距基部一对3-5厘米,向上各对羽片均与基部羽片同形而逐渐变小。能育叶的柄与不育叶的相同;叶片长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5-40厘米,宽10-2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或圆截形,二三回羽状深裂;羽片3-8对,互生,斜展,具柄,下部1-2对羽片最大,长可达14厘米,宽可达6厘米,卵形或长三角形,柄长可达2厘米;第二对羽片距第一对1.5-6厘米,向上各对羽片均逐渐变小,一至二回分裂;裂片狭线形,渐尖头,角果状,长可达1.5-4(6)厘米,宽不超过2毫米,边缘薄而透明,无色,强度反卷达于主脉,好像假囊群盖。主脉两侧的小脉联结成网状,网眼2-3行,为狭长的五角形或六角形,不具内藏小脉。叶干后为软草质,绿色,两面均无毛;叶轴及各回羽轴与叶柄同色,光滑。孢子囊沿能育叶的裂片主脉两侧的网眼着生,稀疏,棕色,幼时为连续不断的反卷叶缘所覆盖,成熟后多少张开,露出孢子囊。孢子四面体形,不具周壁,外壁很厚,分内外层,外层具肋条状纹饰,按一定方向排列。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四川、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池塘浅水处、水田或浅水沟中,有时漂浮于深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