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百科 > 功效作用 > 草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草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植物百科2022-04-22 19:19:23

草豆蔻,中药名。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具有燥湿行气,温中止呕的功效。主治寒湿中阻证,寒湿呕吐证。

草豆蔻

功效作用

功能

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主治

1、寒湿中阻证:本品芳香温燥,长于燥湿化浊,温中散寒,行气消胀。故脾胃寒湿偏重,气机不畅者宜之。

2、寒湿呕吐证:本品可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3-6g。入散剂较佳。入汤剂宜后下。

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恶干姜、藜芦、白薇、芫花;畏萆薢。

注意事项

中药配伍禁忌:恶干姜、藜芦、白薇、芫花;畏萆薢。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和黄酮类物质。

药理作用

草豆蔻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及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豚鼠离体肠管低浓度呈兴奋,高浓度则为抑制作用。挥发油对离体肠管为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

1、《名医别录》:“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2、《珍珠囊》:“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脾胃寒湿偏重,气机不畅者宜之。常与干姜、厚朴、陈皮等温中行气之品同用,如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可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多与肉桂、高良姜、陈皮等温中止呕之品同用,如草豆蔻散(《博济方》)。

2、用于寒湿内盛,清浊不分而腹痛泻痢者,可与苍术、厚朴、木香等同用。

相关配伍

1、草豆蔻配吴茱萸:草豆蔻行气散寒湿止呕;吴茱萸祛寒止痛。两药相伍,散寒止痛作用较好。适用于脾胃气滞,寒湿郁阻的腹痛、呕泻。

2、草豆蔻配高良姜:草豆蔻燥湿行气,兼有开胃消食作用;高良姜散寒止痛。两药相伍,温中行气止痛功效更好。适用于脾虚气滞、寒湿中阻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疼痛。

3、草豆蔻配厚朴:草豆蔻燥湿健脾,温中止痛,和胃止呕;厚朴行气化浊,温中止痛,消胀除满。两药伍用,温中止痛,散寒除湿降逆的功效显著。适用于寒湿困脾所致的脘腹疼痛、呕吐纳呆等。

4、草豆蔻配白术:草豆蔻辛香走窜,化湿悦脾,消食和胃;白术质润气香,益气健脾,调补脾胃。两药伍用,健脾和胃的功效显著。适用于湿困脾胃或脾虚湿盛所致的纳呆不食,呕吐泄泻,脘痞或痛等。

鉴别用药

1、白豆蔻与草豆蔻:两者均为芳香化湿的常用药。功能行气快胃,温中化湿,止呕。用治湿浊阻滞中焦,腹胀食少,脘腹疼痛,呕逆反胃等。但白豆蔻善理脾肺气滞,用于脾胃气滞,湿温初起等。草豆蔻行气作用较之白豆蔻略逊,而温燥湿浊之力则较之略胜。故草豆蔻善治中焦寒湿郁结,又能健脾散寒,涩肠止泻,用于寒湿郁滞,脾虚久泻。

2、草豆蔻与草果:两药皆味辛性温,主入脾、胃,均能燥湿温中散寒,都可用治寒湿中阻所致的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舌苔浊腻等。然草豆蔻气味芳香而燥烈之性不及草果,又能温胃止呕,也可代替白豆蔻用于胃寒呕吐之证。草果则具有特殊的臭气和辣味,燥烈之性远胜于草豆蔻。并能除痰截疟,又可用于寒湿偏盛的疟疾,以及山岚瘴气,秽浊湿邪所致的瘴疟等。

相关药品

健胃片。

相关方剂

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草豆蔻散(《圣惠方》)、草豆蔻丸(《丹溪治法心要》)。

药膳食疗

五香草豆蔻乌鸡汤:

1、功效:温中健胃、燥湿运脾。主治虚寒、妊娠腹痛。

2、原材料:乌骨母鸡1只,草豆蔻5克,盐5克,味精3克。

3、做法:将乌骨鸡宰杀,洗去血迹,再斩件。将草豆蔻洗净,与鸡块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以文火熬煮。待鸡块煮熟。放入调味料即可。

4、用法:佐餐食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炮制方法

1、草豆蔻:耿原药材,除去杂质、果柄及残留的果壳,筛去灰屑,用时打碎。

2、炒草豆蔻:取净草豆蔻仁,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3、姜制草豆蔻:取净草豆蔻,置锅内,用文火炒热,喷洒姜汁拌炒至干,用时捣碎。每草豆蔻100kg,用生姜10kg。

4、盐制草豆蔻:取净草豆蔻,置锅内,边炒边洒盐水,炒至水干色黑。每草豆蔻100kg,用盐1.5kg,水5kg。

保存方法

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鉴别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假种皮有时残存,为多角形薄壁细胞。种皮表皮细胞类圆形,壁较厚;下皮为1-3列薄壁细胞,略切向延长;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其间散有类圆形油细胞1-2列,直径约50μm;内种皮为1列栅状厚壁细胞,棕红色,内壁与侧壁极厚,胞腔小,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方晶和少数细小簇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

粉末黄棕色。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长条形,直径约至30μm,壁稍厚,常与下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下皮细胞表面观长多角形或类长方形。色素层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含红棕色物,易碎裂成不规则色素块。油细胞散生于色素层细胞间,呈类圆形或长圆形,含黄绿色油状物。内种皮厚壁细胞黄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断面观细胞1列,栅状,内壁及侧壁极厚,胞腔偏外侧,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淀粉粒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包埋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ml,置水浴中加热振摇5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山姜素对照品、小豆蔻明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1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山姜素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蓝色荧光斑点;喷以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小豆蔻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褐色斑点。

药材性状

种子团类球形或椭圆形,具较明显的3钝棱及3浅沟,长1.5-3cm,直径1.5-3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中间有黄白色或淡棕色隔膜分成3室,每室有种子22-90(-110)颗,不易散开。种子呈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2.5-3mm,背面稍隆起,较厚一端有圆窝状种脐,合点位于较扁端的*微凹处,腹面有一纵沟,淡褐色种脊沿着纵沟自种脐直达合点,沿合点再向背面也有一纵沟,沟的末端不达种脐。质硬,断面乳白色。气芳香,味辛、辣。以个大、饱满、质结实、气味浓者为佳。

饮片性状

1、草豆蔻:参见“药材”项。

2、炒草豆蔻:形如草豆蔻,种仁微黄色。

3、姜制草豆蔻:形如草豆蔻,种仁表面色泽加深微有姜气。

4、盐制草豆蔻:形如草豆蔻,种仁色黑,味微咸。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

形态特征

多年生丛生草本,株高1.5-3m。叶柄长1.5-2cm;叶片狭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0-65cm,宽6-9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有缘毛,两面无毛或仅在下面被极疏的粗毛;叶舌卵形,长5-8mm,外被粗毛。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20-30cm,花序轴密被粗毛,小花梗长约3mm,小苞片乳白色,阔椭圆形,长约3.5cm,先端钝圆,基部连合;花萼钟状,白色,长1.5-2.5cm,先端有不规则3钝齿,1侧深裂,外被毛;花冠白色,花冠管长约8mm,裂片3,长圆形,上方裂片较大,长约3.5cm,宽约3.0cm,先端2浅裂,边缘具缺刻,前部具红色或红黑色条纹,后部具淡紫红色斑点;侧生退化雄蕊披针形,长4mm或有时不存;雄蕊1,长2.2-2.5cm,花药椭圆形,药隔背面被腺毛,花丝扁平,长约1.5cm;子房卵圆形,下位,密被淡黄色绢毛。蒴果近圆形,直径约3cm,外被粗毛,熟时黄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

道地产区

主产于广西、海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疏林、沟谷、河边及林缘湿处。

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半荫蔽的环境。以选稀林下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壤土地栽培为宜。

繁殖方式

用种子和分株繁殖。

栽培技术

1、种子繁殖:选有一定荫蔽条件的地块作苗床,6-7月间,按行距20cm开沟条播,覆土2-3cm。出苗后及时除草、追肥。第2年春季,按行株距80cm×80cm定植。

2、分株繁殖:2-3月将母株挖起,选1-2年生健壮而且尚未结果的分蘖株作种移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