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兰Oberonia iridifolia Roxb. ex Lindl.
植物大全2022-04-22 08:21:06
鸢尾兰的介绍
- 鸢尾兰为兰科,鸢尾兰属的一种植物。鸢尾兰生于林中树上,海拔1300~1400米。在尼泊尔、锡金、印度、缅甸、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分布。
鸢尾兰,茎短,不明显,叶近基生,二列套叠,两侧压扁,肥厚,花葶从叶丛*抽出,近圆柱形,下郡两侧有狭翅,连翅宽达4毫米,仅在靠近花序下方有少数很小的不育苞片外,其余均不具不育苞片;总状花序长达16厘米,直径5~6毫米,下垂,密生数百朵小花,花红褐色,蒴果椭圆形, 花果期8~12月,产云南西南部至南部(盈江、勐腊、景洪)。
鸢尾兰的形态特征
-
茎
鸢尾兰茎短,不明显。
叶
叶近基生,5~6枚,二列套叠,两侧压扁,肥厚,长6~16厘米, 宽6~15毫米:先端短渐尖或钝,干后脉明显可见,下部内侧有干膜质边缘,基部有关节。
花
鸢尾兰花微小,无观赏价值。花葶从叶丛*抽出,长20~25厘米,超过叶的1倍,近圆柱形,下郡两侧有狭翅,连翅宽达4毫米,仅在靠近花序下方有少数很小的不育苞片外,其余均不具不育苞片;总状花序长达16厘米,直径5~6毫米,下垂,密生数百朵小花;花苞片近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2~1.5毫米,边缘有啮蚀状齿;花梗和子房长约1.5毫米;花红褐色;
中萼片卵形或宽卵形,长1~1.3毫米,宽约0.8毫米,先端钝;侧萼片略狭而先端渐尖;花瓣卵状长圆形,长0.9~1.1毫米,宽约0.6毫米,边缘具不规则啮蚀状齿;唇瓣轮廓为宽卵形或近半圆形,长宽各约1.5毫米,不明显的3裂,基部向后方延伸,边缘有不规则的裂缺或流苏,先端2裂,裂口深度约为唇瓣全长的1/3;蕊柱短。
果实
鸢尾兰蒴果椭圆形,长约2.5毫米,宽约2毫米;果梗极短。
花果期
鸢尾兰花果期8~12。
鸢尾兰的生态习性
- 鸢尾兰自然生长于向阳坡地、林缘及水边湿地,能耐干燥,喜半阴环境。鸢尾兰性强健,耐寒性较强,但不耐炎热,露地栽培的最适温度为15~20℃。
鸢尾兰对土壤要求不严,喜生长于排水良好、适度湿润和微酸性的壤土,也能在沙质土、粘土上生长。
鸢尾兰的栽培技术
- 鸢尾兰栽培比较粗放,但应根据对水分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立地条件和环境,湿生者要有充足的水分,而陆生者则对水分要适度控制。
鸢尾兰除温暖地区露地栽培外,我国多作促成栽培。促成栽培前,将鳞茎放在1C~C下冷藏60天左右,如要12月开花,则需要在开花前70天左右种植。准备2月开花的,在花前50~60天栽植,前期置于8C~12C条件下,待花莲渐抽出时,可渐升高至20C~24C,浇水量也增加,并保持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切花时至少留叶2枚,以利鳞茎继续生长,茎叶枯萎后,及时挖起,贮藏温度以27C~29C为宜。
1)土壤和肥料
鸢尾兰喜沙质土壤,但也可用其他疏松肥沃土壤栽培。要求排水良好。鸢尾兰对盐类敏感,施用化肥过多,盐离子浓过高的土壤要用水淋洗。不要连作,少施或不施过磷酸钙,因对所含氟敏感。
种植地应翻耕土壤,混施堆肥,于霜降前开始栽种。宜浅植,在排水良好的疏松土壤上根茎顶部要低于地面约5厘米,在粘土上根茎顶部则要略高于地面。整个生长期必须保持土壤适度湿润,每月追施复合肥1~2次,否则花茎低矮;现蕾和花谢后,各再追肥1次。
2)种植
墒宽1—1.2米,宽40—50厘米,株行距为10厘米×10厘米,或15厘米×15厘米,大球略稀植。种后覆土3厘米,过浅时易使植株矮小,易倒伏,过深会产生发芽迟,花芽不整齐情况。
3)鸢尾兰栽培适宜温度为土温15℃,变化可在5—20℃之间,低温则会使开花延迟,花茎变短,生长适温为17—20℃。
4)肥水
土壤应保持充足的水分,缺水将导致植株矮小,花的品质下降。鸢尾兰生长健壮,管理可略粗放,在施足基肥后,一般要求生长情况适当追肥即可。
5)切花采收
当花茎顶端有1.5厘米显色为采收适期,因开花较快,随采随上市。贮藏可放置2℃冷库中。采花时尽量保持基部留有较多叶片,有利球根生长,同时也要注意剪切的花茎有一定长度,以免影响切花质量。
鸢尾兰的养殖方法
-
生长温度
鸢尾兰种植后温度是最生要因素,温度在5度以上,最高温度在20度左右,最适合的温度在17度左右。
生长湿度
理想的相对温度在75%左右,注意避免湿度大幅度变动或湿度逐步变化。在温暖的晴天、荫天或潮湿的天气里,相对湿度往往较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需要通过同时加热和通风来降低湿度。
遮荫
遮荫可以控制温室中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在光照强的月份中,通风的温室和露地温度都过高(高于25℃),在这种情况下,遮荫同时通风可抑制切花品质的下降。
施肥
常用于温室鸢尾兰的化学肥料有硝酸二氢钾、复合肥以及一些兰花专用花肥等。施用方法为加水至2000倍稀释液后用人工喷施或加入自动喷灌系统中喷洒。按鸢尾兰生长期的不同,施用化学肥料的成分应有所区别,其肥料氮、磷、钾的比例是,中小苗营养生长阶段为20:20:20;大苗和开花植株为7:11:27。施肥间隔时间应以7至10天喷施一次为宜。
花后处理
花枯萎后,可将花茎从基部剪去,当基质老化时,应及时更换。
鸢尾兰的繁殖方式
- 鸢尾兰常用分株繁殖,亦有播种者,鸢尾兰以分株繁殖为主。于早春萌动前、开花后或秋季停止生长后,分割根茎,每段带2~3个健壮芽种植,一般2~4年分株1次;根茎粗壮的种类,分割后切口宜蘸草木灰、硫磺粉或放置稍干后再种,以防病菌感染。播种繁殖易发生变异,多用于培育新品种,种子采后应即播,实生苗需培育3年始见花。
分株繁殖
待根状茎伸长时即可进行,每隔2~4年进行一次,春季花后及秋季均可。花后分株,花芽可在秋季分化,次年着花较好。分割根茎时,每块以2~3芽为好,至少要具一芽。播种应于种子成熟后立即进行,播后2~3年开花。
鸢尾兰多用鳞茎繁殖,鳞茎可隔2~3年采收一次。采收后,摊放于通风、干燥而冷凉处,其上所附子球及须根不要分离或除去,否则伤口会腐烂,应于秋季栽植时才分离。亦可用腋芽、腋片、底盘、花茎等不同器官,通过组培方法培养新的球茎。
鸢尾兰的病害防治
- 鸢尾兰主要病虫害:褐斑病、青霉病、白绢病、花叶病、蚜虫、线虫等,要注意防治。
鸢尾兰常见有褐斑病和软腐病危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虫害有介壳虫和粉虱危害,用2.5%漠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杀。
鸢尾兰的品种分类
- 人们常把蝴蝶兰和巴西鸢尾也误称作“鸢尾兰”。两种花虽然都带有“兰”字,但是不同种也不同科,但是花朵却有相似之处,不是很熟真会区分错误。
1、鸢尾叶片是长形的草叶,蝴蝶兰叶片是椭圆形的肥厚叶片
2、鸢尾的根是一般的草根,较细,颜色较深,蝴蝶兰的根是典型的兰花类植物肉质气根较粗,颜色较浅;
3、鸢尾的花朵花瓣较薄,蝴蝶兰花瓣较厚实;
4、鸢尾一般生长在泥土中,蝴蝶兰一般生在水苔(藻类植物)中或枯木之上。
巴西鸢尾株高30~40厘米,叶带状剑形,自短茎抽生,叶基扁平。春季开花白色,其特色为花茎外形与叶片极相似,乍看之下,酷似叶片开花,令人啧啧称奇。花后能着生幼株,垂地后能发根成长。性耐阴,喜高温多湿,生育适温约20~28度,冬季要温暖避风,寒潮耒袭、10度以下需预防寒害,空气干燥会导致叶尖焦枯。
巴西鸢尾的花期很短,其特点是,当天脱苞吐蕾后,次日起跟着太阳的升起时间同步开放,8时~12时是艳放阶段;至15时后逐渐枯萎,到19时以后已凋谢。
蝴蝶兰是在1740年发现的,迄今已发现七十多个原生种,大多数产于潮湿的亚洲地区,自然分布于阿隆姆、缅甸、印度洋各岛的、南洋群岛、菲律宾以至*。台东的武森永一带森林及绿岛所产的蝴蝶兰最著名。但由于森林砍伐与采集过度,资源明显减少。作为商品栽培的蝴蝶兰多是人工杂交选育品种。蝴蝶兰花姿婀娜,花色高雅,在世界各国广为栽培。她虽属气生兰,但却没有假珠茎,仅基部有极短的茎。叶宽而厚,长椭圆形,可达50厘米以上。有的品种在叶上有美丽的淡银色斑驳,下面为紫色。花梗由叶腋中抽出,稍弯曲,长短不一,开花数朵至数百朵,形如蝴蝶,萼片长椭圆形,唇瓣先端三裂,花色繁多,可开花一个月以上,国外多作切花,是洋兰中的高档品。
识别特征
很多人看到鸢尾花跟兰科的花很相像,所以,误把鸢尾花喊做鸢尾兰。其实,鸢尾兰和鸢尾花不仅不是一种植物、连一个科都不是的。鸢尾花是鸢尾科、鸢尾属,鸢尾兰是兰科、鸢尾兰属。差之甚远!
鸢尾兰的分布区域
- 鸢尾兰产于云南西南部至南部(盈江、勐腊、景洪)。生于林中树上,海拔1300~1400米。
鸢尾兰在国外主要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印度、缅甸、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鸢尾兰的作用用途
-
观赏价值
其花姿优美,如鸢如蝶,有较好应用前景。叶片碧绿青翠,花形大而奇,宛若翩翩彩蝶,是庭园中的重要花卉之一;亦可作切花及地被植物。变种有白花鸢尾,花白色,外花被片基部有浅黄色斑纹。
鸢尾兰的花语
- 鸢尾兰的花语:绝望的爱,爱的使者。
1、白色鸢尾代表纯真
2、黄色鸢尾表示友谊永固、热情开朗
3、蓝色鸢尾是赞赏对方素雅大方或暗中仰慕;也有人认为是代表着宿命中的游离和破碎的激情,精致的美丽,可是易碎且易逝
4、紫色鸢尾则寓意爱意与吉祥
鸢尾爱丽斯(紫蓝色):好消息、使者、想念你
德国鸢尾(深宝蓝色):神圣
小鸢尾(明黄色):协力抵挡、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