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大全 > 乔木花卉 > 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植物大全2022-04-21 21:19:43

七叶树的介绍

七叶树是无患子目七叶树科,七叶树属聚伞圆锥花序组落叶乔木,七叶树种子可食用,但直接吃味道苦涩,需用碱水煮后方可食用,味如板栗。也可提取淀粉。木材细密可制造各种器具,种子可作药用,榨油可制造肥皂。
七叶树树形优美、花大秀丽、果形奇特,是观叶、观花、观果不可多得的树种,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之一。

七叶树的形态特征

七叶树为落叶乔木,高达25米,树皮深褐色或灰褐色,小枝、圆柱形,黄褐色或 灰褐色,无毛或嫩时有微柔毛,有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的皮孔。冬芽大形,有树脂。掌状复叶,由5~7小组成,叶柄长10~12厘米,有灰色微柔毛;小叶纸质,长圆披针形至长圆倒披针形,稀长椭圆形钾先端短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边缘有钝尖形的细锯齿,长8~16厘米,宽3~5厘米,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除中肋及侧脉的基部嫩时有疏柔毛外,其余部分无毛;中肋在上面显著,在下面凸起,侧脉13~17对,在上面微显著,在下面显著;*小叶的小叶柄长1~1.8厘米,两侧的小叶柄长5~10毫米,有灰色微柔毛。

七叶树的花序圆筒形,连同长5~10厘米的总花梗在内共长21~2 5厘米,花序总轴有微柔毛,小花序常由5~10朵花.组成,平斜向伸展,有微柔毛,长2~2.5厘米,花梗长2~4毫米。花杂性,雄花与两性花同株,花萼管状钟形,长3~5毫米,外面有微柔毛,不等地5裂,裂片钝形,边缘有短纤毛;花瓣4,白色,长圆倒卵形至长圆倒披针形,长约8~12毫米,宽5~1.5毫米,边缘有纤毛,基部爪状;雄蕊6,长1.8~3厘米,花丝线状,无毛,花药长圆形,淡黄色,长约1~1.5毫米;子房在雄花中不发育,在两性花中发育良好,卵圆形,花柱无毛。

七叶树的果实球形或倒卵圆形,顶部短尖或钝圆而中部略凹下,直径3~4厘米,黄褐色,无刺,具很密的斑点,果壳干后厚5~6毫来,种子常1~2 粒发育,近于球形,直径2~3.5厘米,栗褐色;种脐白色,约占种子体积的1/2。

七叶树花期4~5月,果期10月。

七叶树的生态习性

七叶树喜光,也耐半荫,细纹和湿润气候,不耐严寒,喜肥沃深厚土壤。

七叶树的栽培技术

采种育苗
9月至10月
1.采种。蒴果球形,顶端扁平,略凹下,9月下旬左右,蒴果呈黄褐色,即可采集。采后种子发芽力消失较快,宜随采随播。不播的进行沙藏,但发芽率不高。
2.随采随播种育苗,在已整好地的苗床上开沟条播,条距20~30厘米,株距10厘米左右。播种时要将种脐向下。播后覆土盖草。翌春发芽出土。

3月至4月

1.春播育苗:播种方法与随采随播相同。

2.苗圃管理:随采随播的幼苗陆续发芽,要注意淋水保温,促进出苗。
3.植苗绿化:七叶树喜光,稍耐荫,喜温和气候,并适宜深厚、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庭园、“四旁”和道路绿化,要穴垦整地,穴径60厘米、深50厘米,加施基肥,并带宿土栽植,宜用大苗。行道树株距4~5米。庭园绿化根据情况而定。栽后设立支架。并浇透水。
5月至6月
1.苗圃管理:幼苗喜湿润。幼苗出齐后,要及时搭棚遮荫,喷水保苗床湿润。并松土拔草,适当追肥。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涝。
2.幼树扶育主要是松土除草等。
7月至8月
1.苗圃管理:幼苗生长较慢,除松土除草外,要追肥2~3次。旱季注意浇水保持苗床湿润。及时防治病虫害。
2.幼树扶育除松土除草和培土外,要浇水。

后期管理
后期为提高苗木越冬的抗低温、干旱的能力,9月中旬以后应停止施肥。为有利于来年苗木移植,可在11~12月,在离根部20~30cm处呈45°角用起苗铲快速将主根截断,这样,既可控制苗木对水分的吸收,又可促进苗木木质化,并多生长吸收根。
七叶树大多数是用于庭园、公园绿化及行道树的栽植,因此需要培育成大苗以供绿化工程用。一年生苗木在春季进行移栽,以后每隔1年栽1次。幼苗喜湿润,喜肥。小苗移植的株行距可视苗木在圃地留床的时间而定,留床时间长的株行距可以大一些,一般为1.5m×1.5m。小苗移植和大苗移栽前都应施足基肥,移植时间一般为冬季落叶后至翌年春季(3月前)苗木未发芽时进行。移植时均应带土球,土球的大小一般为树(苗)木胸径的7~10倍。为防止树皮灼裂可以将树干用草绳围住。成年树木每年冬季落叶后应在树木四周开沟施肥,最好施用有机肥,以利于翌年多发枝、多开花。

七叶树的繁殖方式

七叶树以播种繁殖为主
由于其种子不耐贮藏,如干燥极易丧失生命力,故种子成熟后宜及时采下,随采随播。9~10月间,当果实的外表变成深褐色并开裂时即可采集,收集后摊晾1~2天,脱去果皮后即可用于播种。育苗方法: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地段,施足基肥后整地作床,然后挖穴点播。
七叶树的种粒较大,每公斤约40粒,出苗后生长迅速,点播的株行距宜为30×40(厘米),点播穴的深度为8~10厘米。点播时应将种脐朝下,覆土不得超过3厘米,然后覆草保湿。无论秋播或春播,在种子出苗期间,均要保持床面湿润。当种苗出土后,要及时揭去覆草。为防止日灼伤苗,还需搭棚遮荫,并经常喷水,使幼苗茁壮生长。一般一年生苗高可达80~100厘米,经移栽培育,3~4年生苗高250~300厘米,即可用于园林绿化。

七叶树种子含水量高,活力差,宜随采随播或带果皮拌沙低温储藏至翌年春播。注意播种时种脐向下,因幼苗出土能力弱,覆土3~4厘米即可。播后25~30天发芽,苗期要遮阳,秋季落叶到翌年春季萌芽前移植。幼树移植后做好草绳缠干工作和适当遮阳,防止出现灼皮枯叶的现象。

七叶树的病害防治

病害
日灼病
夏季于树干上发生。
防治方法:可在深秋或初夏在树干上刷白以防日灼,也可以用枯草或稻草覆盖于树干基部等,均可预防日灼病的发生。
涂白剂配方是:先将10份生石灰和2份盐用少量水化开,再加1份硫磺粉,0.2粉洗衣粉拌匀,然后加水40份,调匀而成。

刺蛾
幼虫食叶,在虫害发生初期及时喷射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15%溴氰菊酯4000~5000倍液,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叶斑病、白粉病、炭疽病
防治方法: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

虫害
介壳虫、毛虫和金龟子危害,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杀。

七叶树的分布区域

七叶树自然分布在海拔700m以下之山地,在黄河流域该种系优良的行道树和庭园树。
七叶树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陕西南部均有栽培,仅秦岭有野生的。
七叶树的模式标本采自北京西山。

七叶树的食疗或药用价值

护花网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
终极护花任务: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对于疾病,不粗心大意、不推延、不放弃希望,勇敢面对,用爱来温暖寂静的世界,用心来呵护内心的花田。
从七叶树中萃取的天然活性成分:七叶素,通过抑制胶原蛋白酶等与肌肤纹理和完整性密切相关的酶类,促进微循环,维持细胞正常代谢,从而促使毛孔收敛,洁净,滋养,使肌肤细致无瑕。

七叶树的园林用途

七叶树在中国,七叶树与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因此很多古刹名寺如杭州灵隐寺、北京卧佛寺、大觉寺中都有千年以上的七叶树。
七叶树树干耸直,冠大阴浓,初夏繁花满树,硕大的白色花序又似一盏华丽的烛台,蔚然可观,是优良的行道树和园林观赏植物,可作人行步道、公园、广场绿化树种,既可孤植也可群植,或与常绿树和阔叶树混种。花开之时风景十分美丽。
中国常将七叶树孤植或栽于建筑物前及疏林之间。中国七叶树科树种数量较多,分布很广,但大多数树种尚处于未被妥善经营和利用的阶段。

七叶树的作用用途

七叶树可作为食品、药品、木材等,叶芽可代茶饮,皮、根可制肥皂,叶、花可做染料,种子可提取淀粉、榨油,也可食用,味道与板栗相似,并可入药,有安神、理气、杀虫等作用。木材质地轻,可用来造纸、雕刻、制作家具及工艺品等。

七叶树的文化背景

娑罗树又名七叶树,因其树叶似手掌多为七个叶片而得名。此树夏初开花,花如塔状,又像烛台,每到花开之时,如手掌般的叶子托起宝塔,又象供奉着烛台。四片淡白色的小花瓣尽情绽放,花芯内七个橘红色的花蕊向外吐露芬芳,花瓣上泛起的黄色,使得小花更显俏丽,而远远望去,整个花串又白中泛紫,像是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

古时候印度有一条名叫希拉尼耶底的河,岸边长着一片十分高大茂盛的娑罗双树(也有称娑罗树的)。释迦牟尼80岁时(在当时的印度,80岁已经是很高的年龄了)的一天,他走进希拉尼耶底河里洗了个澡,然后上岸走到娑罗双树林中。他在两株较大的娑罗双树中间铺了草和树叶,并将僧伽铺在上面,然后头向北,面向西,头枕右手,右侧卧在僧伽上,最后就涅槃升天了。所以,卧佛寺的卧佛就是释迦牟尼圆 寂的式像。

娑罗双树属龙脑香科常绿大乔木,树干可割采龙脑香。龙脑香是高级天然香料,十分名贵,有名的印度蚊香是用龙脑香制造的。虔诚的佛教徒常用龙脑香油点佛灯,常用娑罗双木材点香敬佛,致使佛堂满屋清香。在印度、泰国等国,人死后用木材焚烧尸体,富裕高贵的人家,常用娑罗双树作燃料。

七叶树的果实含有大量的皂角苷,叫做七叶树素,是破坏红血球的有毒物质,但有的动物例如鹿和松鼠可以抵御这种毒素食用七叶树的果实。有人用它们的果实磨粉毒鱼。加州七叶树由于其花蜜中也含有毒素可以造成某些种类的蜜蜂中毒,但当地土生的蜜蜂可以抵御这种毒素。这种毒素不耐高温,经蒸煮后种子中的淀粉可以被食用。中国七叶树的种子是一种中药,名为娑罗子,所以有时中国七叶树也被称为娑罗树。

    标签: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无患子目七叶树科七叶树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