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0
中国科学界联名签字发布科学节能倡议书
植物百科2022-04-20 10:08:56
中国科学界联名签字发布科学节能倡议书人民网北京6月17日电记者许秀华报道:昨天由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中国节能投资公司联合主办、中国能源网等承办的“科学用能——构建节约型社会论坛”在北京西苑饭店举行。蔡睿贤、王补宣、匡廷云、徐建中、过增元、朱静、周远、葛长纯、赵仁恺等数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相关部委以及北京市的领导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 在会上蔡睿贤院士代表中国科学界向全国公众宣读了《科学用能——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院士签名倡议书,呼吁实施全国科学用能战略,开展多层次的节能和全方位的科学用能宣传、教育活动以及针对共性科技问题,加强基础研究、注意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尽早消化、吸收和国产化等具体措施。倡议书全文如下: 科学用能——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院士专家对全国的倡议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小康目标初步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在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中,煤电油等出现紧缺,生态环境也有恶化趋势。为此,*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新目标。 “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在能源方面,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节能优先,效率为本”。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需要继续保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另一方面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用能”,这是保证能源持续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排放的关键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保障。 所谓“科学用能”,就是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学进步与技术创新:一是通过“分配得当、各得所需、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方式,不断提高能源及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环境资源代价;二是通过解决能源与环境的协调相容问题,把能源转换过程与物质转换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特别注重控制污染物的形成、迁移与转化,将能源转换利用过程与分离污染物的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降低甚至避免分离过程额外的能量消耗,实现在能源利用的同时,分离、回收污染物;三是转变传统的能源利用模式,发展资源、能源、环境一体化模式,实现资源再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和“废能”。 “科学用能”是从能的梯级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循环等基本科学原理出发,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旨在全面、切实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目前,国际上能源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其中,分布式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都是通过在现场转换供应能源来降低能源输送环节损耗,扩大能源梯级利用范围,适应能源需求的变化调节。特别是发展城市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热泵技术等,可以提高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加强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此外,在废弃资源现场,因地制宜地就地利用转换余热、余压以及可燃性废弃气体,也有重要意义。我国每年数以千计的矿工因瓦斯爆炸失去生命,如果以分布式能源技术——就地抽放瓦斯发电,不仅可以挽救矿工的生命,而且可以节约大量资源,同时能够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除了矿井瓦斯以外,煤层气、炼焦炼钢废气、采油伴生气、城市废弃物等大量资源如果加以利用不仅可以增加电力、热力供应,节省大量煤炭资源,还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此外,还有大量的新兴能源利用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例如,新型可再生能源技术,可以减少我们对化石能源的依靠,也为建筑节能提供了有力的武器;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实现液体燃料、化工产品和能源动力的多联产系统可以洁净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固态照明技术将大大减少照明用电,引发新的照明技术革命;新型精确供能技术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节能等等。与此同时,在用能管理方面涌现了新方法、新机制、新模式;与之相关的法律、政策等也出现了值得重视的新方向。 为了推动我国节能工作的深入进行,我们认为有必要实施全社会的科学用能战略,开展多层次的节能和全方位的科学用能宣传、教育等活动;大力宣传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模式,树立能源和资源的危机意识;加强全民的节能和科学用能的观念,提倡采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制定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关节能和科学用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尽快修订《节能法》等),以利于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利于新的管理模式的推行;建议对我国的能源利用情况进行一次详细、可靠的调研,分析、总结节能的现状和下一步科学用能的主要方向;清理、筛选、集成和推广现有的节能和科学用能的有效方法、技术和措施;制定产品的能耗标准,强制执行,并实行严格的惩罚制度和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推进科学用能,应当抓住重点领域和部门,对高耗能产业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凝练优先资助项目,力求早日突破;针对共性科技问题,加强基础性研究,提出科学用能的新思路、新理论、新机制、新方法和新技术;同时,注意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尽早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并进一步提高。我们建议,国家设立科学用能的专项奖励基金,把节能和科学用能落在实处。 我们相信,经过十五年左右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能源利用水平将有明显的提高。在2020年,达到传统工业化国家在同样GDP下的先进水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能源保障做出贡献;再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在本世纪中叶,使我国的能耗进一步降低,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达到“中等发达”做出贡献,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目标。 2005年6月16日已经签字的院士专家名单签字院士1. * 中科院院长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两院院士2.蔡睿贤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3. 王补宣 清华大学热能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4. 倪维斗 清华大学 中国工程院 院士5.赵仁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工程院院士6. 匡廷云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7. 将洪德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中国工程院院士8. 郭 雷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9. 吴承康 中国科学院理学所中国科学院院士10. 徐建中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11. 过增元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12. 范维澄 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13. 朱 静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14. 周锡元 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15. 周孝信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士16. 周世宁中国矿冶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17. 周 远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18.庄逢辰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试验工程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19. 徐旭常 清华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20. 张 钹清华大学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1. 叶培大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22. 陈 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23. 杨叔子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24. 费维扬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25. 李依依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26.林惠民中国科学院软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27. 汪集旸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28. 侯洵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29. 刘永坦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30. 雷啸霖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31. 吴德馨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中国科学院院士32. 潘际銮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33. 杨 卫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34. 李衍达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35. 陈学俊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36. 刘人怀济南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37. 熊有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38. 王阳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39. 沈志云 西安交大中国科学院院士40.谢和平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41. 杜善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42. 谢友柏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43.张铁岗 平煤集团总工 中国工程院院士44. 葛昌纯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45. 伍小平 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46. 关桥 北京航空制造研究所 中国工程院院士47. 胡文瑞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48. 朱森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工程院院士签字专家1. 王维城 全国人大常委 全国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 教授2. 金红光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3. 马重芳 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 博士导师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4. 蔡小舒上海理工大学 教授博士导师 动力工程学院院长5. 龙惟定 同济大学 教授 博士导师 国际制冷学会空调委员会主席6. 华 贲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博士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高效节能的关键科学问题”首席科学家7. 郭云涛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8.唐振华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顾问委员 资深天然气专家9. 黄金干 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0. 杨炎如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1. 宋之平 华北电力大学 教授 博士导师12. 周孟津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沼气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13. 顾春伟 清华大学 教授14. 宋耀祖 清华大学 教授15.梁新刚 清华大学教授16. 周力行 清华大学 教授17. 曹树良 清华大学 教授18. 段远源 清华大学 教授19. 闵敬春 清华大学教授20.童景山 清华大学 教授21. 曲凯阳 清华大学 教授22. 史 琳 清华大学 教授23. 赵晓路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24.朱俊强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研究员25. 刘建军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研究员26. 王志峰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27.罗二仓 中国科学院工程理化所 研究员28. 公茂琼 中国科学院工程理化所 研究员29. 盛宏至 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所研究员30.孙柏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教授31. 曹一家 浙江大学 教授32. 王 立 北京科技大学 教授33. 郑应平同济大学教授34. 李天文 武汉大学 教授35. 王 琳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36. 谈和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37. 郑丹心北京化工大学教授38. 陶 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39. 刘中良 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40. 贾 力 北京交通大学 教授41.李相方北京石油大学 教授42. 杨 策 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43. 马朝臣 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44. 杨勇平 华北电力大学 教授45.刘文毅华北电力大学 教授46. 周少祥 华北电力大学 教授47. 程 琳 山东大学 教授48.沈龙海世界银行/GEF中国节能项目促进项目执行机构主任49. 谌树忠 世界银行/GEF中国节能项目促进项目执行机构常务副主任50.王振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业委员会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1. 武力亚 建设部燃气专家 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52. 陈鹄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顾问 资深能源规划专家53. 徐渊哲 中国企业投资协会 秘书长54. 迟国敬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常务副秘书长55.朱孝先 北京石油学会副 秘书长56. 李雅兰 北京燃气集团 总工程师57. 楼振飞 上海节能监察中心 副主任58.赵玉文中国太阳能学会光伏分会主任59. 李先瑞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建设部专家组成员60. 冯丽雯中国能源网CEO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业委员会委员61. 吴元惟 中国建筑工程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教授62. 许文发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教授 中国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会长63. 杨元华 新华社世界问题资深研究员 高级编辑(教授级)国际能源问题专家64. 郁 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65. 胡学浩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博士导师66. 朱成章中国能源研究会 教授级高工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67. 糜洪元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燃气轮机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68.董 列 中国节能协会副 秘书长69. 罗运俊 北京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70. 朱宝泉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33所所长教授级高工 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71. 陶 毅北京市节能产品评审委员会秘书长72. 黄盛初 中国煤炭信息研究院院长煤层气利用专家73. 王 岚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城市排水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教授级高工74. 甘士宣 中国能源网 总编资深能源专家75. 俞 坚 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76. 邱荣贵 北京机械工程协会理事动力工程分会副理事长77. 龚立贤国电华北电力设计院 专家组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78. 段洁仪 北京煤气热力设计院 总工程师79. 汤敏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80. 高之国 国家海洋开发研究所所长 中国海洋法学会常务副会长81. 李 勇亚洲开发银行高级项目官员82. 王嘉伟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博士83. 祁志国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博士84.李雪松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博士85. 初雷哲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博士86. 韩 巍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博士87. 刘猛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博士88. 陈 斌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博士89. 赵庆军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博士90. 杨中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博士91. 刘锡阳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博士92. 张 慧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博士93. 唐菲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博士94. 李洪强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博士95. 徐 刚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博士96. 林湖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博士97. 苟晨华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博士98. 钟晓晖 北京工业大学 博士99. 底 冰北京工业大学博士
上一篇:怎样让金边瑞香一年多次抽枝发叶?下一篇: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