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培育知识 > 中国花卉栽培简史

中国花卉栽培简史

培育知识2022-02-13 20:31:15

花卉的栽培与应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的,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都促进了花卉的栽培与应用。

中国有着悠久的花卉栽培历史,花卉栽培与应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萌芽期

约3000年以前至新石器时代后期是中国花卉栽培与应用的萌芽阶段。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发掘出约7000年前的刻有盆栽植物的陶片,表明当时中国先民不仅知道在田间种植植物,而且知道如何在容器中栽培植物,这是中国将植物用于观赏的最早例证。

初始期

距今约3000~2000年,即春秋战国至秦代末期。此时,由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各种手工业生产、青铜冶铸、丝织工艺得以迅速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各种花草树木,并进行引种、栽培、应用和欣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大量关于花卉的记载,在《诗经》305篇中,提到的花草达132种,如描写桃花盛开景象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写青年男女生活、爱情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描写开花物候的“季秋之月,鞠有黄华”;描写生态环境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秦朝期间,秦始皇兴建的上林苑除了有大量天然植被外,还从外地引进大量奇花、异草、珍果,如梅花、桃、女贞、黄栌、杨梅、枇杷等。

秦代引种主要以实用为主,观赏性仅作为兼用。

渐盛期

距今2000~1500年,即东汉、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南北分立,战乱频繁,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此时中国与西方诸国频繁交流,促进了中国寺庙园林和花卉的发展。这个时期的花卉栽培已由以实用为主逐渐转为以观赏为主。在此时期,已有多个以观赏为主的梅花、桃花品种,“梅始以花闻天下”。

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38年在长安扩修上林苑,广种奇花异草,群臣远方献名木、奇树、花草达2000多种。西汉张骞通西域,带回来许多果树花木。养花栽树在官僚、富户中盛行。

晋朝中国观赏园艺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西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分类学方面的专著。东晋戴凯的《竹谱》记载了70多种竹子,是中国第一部观赏植物专谱。陶渊明诗集中有‘九华菊’的记载,这是世界上首次出现栽培菊花的品种。在此时期,有关花卉的书籍、绘画、诗词、歌赋以及工艺品等大量出现。盆景和插花艺术开始流行。

南北朝时期,随着寺庙的大肆营建及自然山水园的出现,园林中植物用量加大,植物种类丰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园林植物的一些栽培原理和技术,如嫁接技术的原理、方法、砧木接穗选择;催芽技术中浸种和荷花的种皮刻伤。

兴盛期

距今1500~800年,即隋、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国家富强,农业、手工业、冶炼铸造、纺织、文学、绘画及其他文化艺术有了很大发展,这个时期花卉的栽培、引种、应用、欣赏、交流及品种均达到了中国古代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古代花卉专著产生最多的一个时期。

据王应麟《海记》记载:“隋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廿箱牡丹,有‘鞓红’、‘飞来红’、‘一佛黄’、‘软条黄’、‘延安黄’……等名”,此当系牡丹在中国的首次栽培、选种。

兰花的栽培始于唐代。唐以前记载的“兰”大多是指菊科的中华泽兰、泽兰,而“蕙”则多指菊科的零陵香、佩兰及唇形科的罗勒等。唐代诗人唐彦谦的《咏兰》诗“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现在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此诗描写的是真正的兰花。

在花卉品种方面,唐代已有‘绿萼梅’、‘朱砂梅’、‘宫粉梅’等梅花类型和新品种,如“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全唐诗话》)。

宋朝中国的艺梅已有了较高的水平,文人墨客赞美梅花的诗词歌赋大量出现。北宋林逋(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即为咏梅的传神之作。南宋时期,已有对梅花品种的收集及分类研究,范成大所著的《梅谱》,介绍了当时出现的江梅型、宫粉型、朱砂型、玉碟型、绿萼型、单杏型、黄香型和早梅型等品种,书中还介绍了梅花繁殖的方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梅花专著。北宋苏轼、王安石,南宋陆游、范成大皆有大量赞美梅花的诗句传世。

宋朝除了在兰花栽培技术方面有较大发展外,对兰花的分类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北宋黄庭坚《书幽芳亭》中记载:“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此分类标准被现代兰花专家吴应祥先生在其兰花分类系统中所采纳。

宋朝,菊花新品种大量出现,栽培技术不断提高,已由室外露地栽培发展到盆栽,并已用其他植物作砧木嫁接菊花。宋代刘蒙的《菊谱》是中国第一部菊花专著,该书记载了菊花36品:黄色17品、白色15品、杂色4品;书中还阐述了菊花花朵大小、重瓣性变异与育种的基本原理和途径。

唐、宋时期,大量的花卉专著相继问世。如唐·王方庆的《园庭草木疏》,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沈立的《海棠记》、苏颂的《本草图经》、陈景沂的《全芳备祖》、刘攽的《芍药谱》、刘蒙的《菊谱》、范成大的《梅谱》。

唐、宋时期,由于国家较为稳定,对外交流广泛,此时很多名花开始被引种到国外,如荷花、菊花、梅花被引入日本和朝鲜。中国也从欧洲引进了法国水仙,现在我们国家广泛栽培的中国水仙就是法国水仙的变种。

滞缓期

距今700~600年,主要是元代。从元代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衰落,经济出现了严重倒退,社会不稳定,百姓生活困难,花卉业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此间,一些士大夫对朝政不满,以书画寄情、花草言志,留下了不少花卉的名画、名诗。在花卉的栽培、引种、选种、分类以及花卉欣赏、花卉文学、花卉艺术等方面则停滞不前,花卉方面的专著也较少。

发展期

距今500~150年,即明代和清康熙、乾隆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社会较为稳定。花卉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较为专业化的花卉生产基地有所发展;花卉的应用渐趋多样化、艺术化和普及化;花卉著作数量多、科学性强、涉及面广。

从明代到清代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小规模的花卉生产基地。如北京丰台的“花乡十八村”,自明代起已是重要的花卉生产区。当时人们利用北京的自然条件,在用土坯搭制的简易温室中栽培梅花、牡丹,并在冬季进行催花生产。广州芳村远在南汉时期就以盛产素馨、茉莉花而闻名于世;山东菏泽赵楼村种植牡丹数百年,现在仍是中国重要的牡丹生产与品种培育基地;甘肃兰州及平凉等地自明代起就广种兰州百合,至今仍是中国重要的百合生产基地;河南鄢陵的姚家花园栽培蜡梅已有400~500年的历史。

明清以后花卉品种日益增多。清代江南著名园林家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到;“对渡名花地,花木甚繁,广州卖花处也。余自以为无花不识,至此仅识十之六七,询其名有《群芳谱》所未载者”。

在园林绿化方面,明清时期是中国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大量名花被应用于园林中。如北京颐和园,国花台上种植牡丹,园内种植玉兰、海棠、紫藤、玉簪,昆明湖中种植荷花,庭院内种植油松、侧柏、槐等。苏州文人宅园中常种植梅花、山茶、月季、芍药、桃花、枇杷、杜鹃等名花。

明清时期,花卉专著大量涌现,花卉著作科学性强、涉及面广。如明朝王象晋的《群芳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世懋的《学圃杂疏》、陈继儒的《月季新谱》、王路的《花史左编》、周文华的《汝南圃史》、张应文的《兰谱》、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清朝著作有陈淏子的《花镜》、汪灏的《广群芳谱》、杨钟宝的《缸荷谱》、赵学敏的《凤仙谱》、李奎的《菊谱》、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国第一部区域性植物志)。

萧条期

从清代后期至1949年。由于清*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中国,中国经济衰退,民不聊生,花卉生产土地几乎荒芜。花卉资源及名花品种大量被掠夺或流失于国外,很多花卉优异品种失传。这个时期,中国的梅花品种‘黄香梅’、桃花品种‘菊花桃’、山茶花品种‘黄河’、变色香水月季以及大量的名贵牡丹品种失传或流入国外。同时,以英、美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派来了很多采集家到中国采集植物种子、标本、活体植物,使中国在这个时期向国外流失的植物种类近3000种。

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日本的入侵,中国花卉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仅有少数几所大学及植物园在从事花卉的生产、科研与教学工作。这个时期,花卉方面的专著较少,正式出版的有陈植的《观赏树木学》、《造园学概论》;黄岳渊、黄德邻的《花经》等。

恢复期

1949年*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与发展,花卉业的生产恢复很快,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园林管理部门和花圃,植物园和专类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花卉栽培特别是名花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多。在此时期,花卉栽培技术如花期调控、养护、繁殖、遗传、育种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花卉生产蓬勃发展。

受挫期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这个时期花卉教学、科研停止,花卉业受损严重。

繁荣期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这是中国历史上花卉业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时期。花卉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花卉产业规模稳步发展,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市场建设初具规模,对外合作不断扩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