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方法 >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

养殖方法2022-04-19 16:35:02

安徽这几年小麦生产发展的进展很快,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气候灾害、田间草害、管理水平等),小麦生产品质不高、产量提升缓慢。本文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提出非常实用的建议。

我国秋播小麦的冬性程度:南方品种春性较强,向北推移增强,华南、长江流域的品种以春性为主,海拔高的地区有少数冬性品种,黄淮平原以半冬性和冬性为主,北部麦区和*地区冬小麦多属强冬性,东北、西北、北部麦区品种属春性。

第一节、选用良种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良种是获取增产的内因,是农业科技的载体,具有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作用。
1、选用良种的原则:一是要选用与当地气候、栽培等条件相适应的品种:二是要选用与生产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品种。可选良种推荐:涡麦9号、烟农19、西农979等(注:文章末尾附品种介绍)

2、种子的处理:测试芽率,确保种子质量。选择优秀小麦拌种剂拌种,比如奥拜瑞、禾佑、高巧、立克秀等种衣剂,在播种前至少提前3天拌好晾干。

第二节、整地准备

整地是小麦生产的基本环节,施底肥与整地结合进行。

1、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增强地力

整地时,一是要求亩施优质有机肥3000公斤以上,农家肥缺乏时,实行小麦、玉米秸杆还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测土配方,科学施肥。中高肥力地块,一般基肥亩施尿素10-15公斤,磷酸二铵20公斤,磷酸钾15-20公斤,硫酸锌1-2公斤,中微量元素适量(能丹500克/亩)等。

2、深耕细耙、精细整地

第三节、运用精播技术,建立最佳群体结构
不同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深度等不仅能调控小麦的群体结构,还会影响小麦的生育进程、产量和品质。
1、适时播种
2、适量播种
3、播种深度  播深一般以3-4厘米为宜,深浅一致。
第四节、配套田间管理技术
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种好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在提高种植基础前提下,应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
1、抓好冬前冬季麦田管理
冬前小麦的生育特点:三长一完成,即长叶、长根、长蘖、完成春化阶段发育。

这个时期管理的任务是:促苗齐,苗匀,苗足,培育壮苗,实现合理群体,为麦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础。

主要管理措施是:
(1)及早查苗,补种补栽
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采用于缺苗处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方法。小麦3-4叶期进一步疏密补稀,将疙瘩苗疏开,栽苗后普浇一水,确保早发赶齐。
(2)合理施用冬前肥水
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进一步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措施。
①浇冬水
浇冬水的作用:

1、可以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满足小麦越冬期间及返青期的需水;

2、可以平抑地温;

3、可以沉实土壤,可冬水春用,延迟春灌,利于地温回升,麦苗返青早:

4、可以减轻病虫害等。
为充分发挥冬水的作用,浇冬水要掌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把握好浇水时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水,这个时候日平均气温通常在3-5℃之间,夜冻昼消。浇水过晚,水渗不下,遇到寒流时地面易结冰,麦苗窒息会死亡;二是浇冬水后,一定要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破除板结,保持墒情。
②追冬肥
俗话说:施肥“年外不如年里”、“冬追金,春追银”,深刻的说明了追冬肥的增产作用。冬前追肥基本上冬施春用。 追冬肥一般结合浇水进行。

注意事项:

1、冬肥不应过量,对土壤肥力高、群体量大、壮苗、旺苗,应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贪青:

2、不需浇冬水的麦田一般可不施冬肥:

3、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块,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3)深耘断根,镇压划锄
深耘10厘米以上,可以断老根,喷新根,深扎根,对小麦根系有促控作用,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能明显地控制群体的发展。对于过旺、群体过大的麦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镇压措施。镇压在午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压伤麦苗。划锄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灭草、松土、弥补裂缝、防早保墒、减轻或防止冻害等。
2、加强春季麦田管理
主要管理措施是:

(1)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稳健生长
该时期适当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麦起身期,适当控旺,尤其注意化学除草药剂的使用,可选择例如骠马、世玛、阔世玛、咏麦、优先、麦喜等。
(2)重施拔节肥水
(3)浇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临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
3、注重后期管理
后期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防早衰,防倒伏,促进粒重,改善品质,提高产量。主要措施是: 浇好灌浆水和叶面追肥
第五节、适时收获,防杂保纯
俗话说“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小麦适时收获的最佳时期是蜡熟末期。蜡熟末期的长相是:麦穗、穗下节和叶片全部变黄,茎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量约22%左右,籽粒较坚硬,已呈现光泽。

附:品种介绍(如下)

推荐品种——涡麦9号

品种类型:半冬性

审定编号:皖麦2015003

主要特性:幼苗半匍匐,株型半松散,叶片斜举,茎秆蜡质,分蘖力强,成穗率高,落黄好。长方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平均株高82厘米、亩穗数为39.6万、穗粒数33.5粒、千粒重39.6克。全生育期227天左右,早熟性高,籽粒大、商品性强。

抗性表现:经安徽农业大学接种抗性鉴定,2012年中感白粉病(6级)、中感赤霉病(平均严重度3.10)、感纹枯病(病指47);2013年中感白粉病(6级),中抗赤霉病(平均严重度3.00),感纹枯病(病指43)。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

2011-2012年度区域试验亩产515.3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02%;

2012-2013年度区域试验亩产486.8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90%。

2013-2014年度生产试验亩产586.0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01%。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适播期10月5-25日,最佳播期10月5-15日。

2、播量(密度):每亩基本苗14-16万。

3、施肥:每亩基施纯氮12-14公斤,五氧化二磷7-9公斤,氧化钾6-8公斤,拔节追施尿素5-10公斤。

4、灌水:播种期如遇干旱需造墒播种,3月下旬趁降雨或浇水追施拔节肥。

5、除草:小麦分蘖期或返青期(日平均气温≥4℃)进行化学除草。

6、防治病虫害:后期注意及时防治蚜虫、纹枯病、赤霉病。

7、注意事项:该品种分蘖能力较强,播量不易过大。

适宜推广区域:沿淮地区和淮北区。

推荐品种——西农979

品种类型:半冬性

审定编号:国审字【2005】005

主要特性:越冬抗寒性好,抗倒伏能力强,抗穗发芽能力较强,抽穗早、灌浆快,全生育期238天。高中肥地均可种植。早熟性较强,商品品性好。

抗性表现: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白粉病,综合抗性好。

产量表现:2004、2005国家黄淮区试验平均亩产分别536.8公斤和482.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适播期10月上中旬。

2、播量(密度):每亩基本苗14-18万。

3、施肥:施足基肥,氮肥与磷肥配合施用,氮肥追肥量占生育期氮肥总用量的25%-30%。

4、灌水:播种期如遇干旱需造墒播种,3月下旬趁降雨或浇水追施拔节肥。

5、除草:小麦分蘖期或返青期(日平均气温≥4℃)进行化学除草。

6、防治病虫害:后期注意及时防治蚜虫、条锈病、白粉病。

适宜推广区域:适应广大黄淮南面小麦区。

推荐品种——烟农19

品种类型:冬性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1】001号

主要特性:幼苗半匍匐,叶片深黄绿色、上冲,株型较紧凑,分蘖强,成穗率中等。平均株高84厘米、亩穗数为41.9万、穗粒数34.5粒、千粒重36.4克。全生育期245天左右,抗倒性一般。

抗性表现:中感条、叶锈病、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产量表现:亩产400-5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适播期10月上旬。

2、播量(密度):每亩基本苗12-15万。

3、施肥:施足基肥,注重磷钾肥,不宜偏施氮肥!氮肥大易倒伏。

4、灌水:播种期如遇干旱需造墒播种,3月下旬趁降雨或浇水追施拔节肥。

5、除草:小麦分蘖期或返青期(日平均气温≥4℃)进行化学除草。

6、防治病虫害:后期注意及时防治蚜虫、赤霉病、白粉病。

7、注意事项:合理水肥,防止倒伏,严防赤霉病。

适宜推广区域:适应性广,黄淮北片和北部冬麦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