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诊疗 > 叶斑病 > 万寿菊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万寿菊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植物诊疗2022-02-20 11:24:32
  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园林中常见的草本花卉,在世界上有广泛分布。作为药用植物,其花和根可入药,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解毒消肿之功能 。近年来,其鲜花又成为提取天然食用色素的一种工业原料,随着国内外市场对植物天然色素需求量的增长,万寿菊叶黄素产品作为天然着色剂,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相关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应用前景广阔。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病虫害的严重发生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特别是万寿菊叶斑病的发生,可导致万寿菊叶片早枯,花蕾凋萎,短时间内即可蔓延至全田,普遍发生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种植色素型万寿菊,科学的病害防治配套技术的应用是增产增收的关键所在。

万寿菊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1、万寿菊叶斑病的发生与为害
  1.1万寿菊叶斑病的症状万寿菊叶斑病在甘肃省万寿菊栽培区从幼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病菌主要为害叶、茎、花。
  1.1.1苗期发病,叶片正面产生针尖大小褐色或红褐色圆形、近圆形病斑,病斑*灰白色或黄白色,边缘黑褐色,叶片背面的病斑边缘不规则。温湿度适宜时,病叶上密布褐色小点,并可愈合成片,严重时造成叶片枯死,导致死苗。
  1.1.2成株期叶片发病,自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蔓延,从叶片缘处或从叶片中部开始发生。初期病斑如针尖大小,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不规则形,*灰白或黄白色,边缘黑褐色坏死,叶背面的病斑呈黄褐色。病斑一般直径大小为0.50mm,最大直径可达7mm。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紫褐色病斑。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片,造成叶片枯死。
  1.1.3茎部染病,多从叶腋处先发生,并向新生枝及主茎扩展,造成病部变褐变紫,病斑多为圆形或长椭圆形。严重时,病斑可以布满茎表,使茎的表皮呈紫褐色,造成植株生长衰弱。摘花后常从摘口处向下变黑干枯。
  1.1.4花部受害,多从花萼开始,初为褐色小点,*灰白色,边缘有紫褐色坏死线,以后逐渐扩展,并引起花瓣染病,导致花瓣凋萎,严重时整朵花密布病斑,花瓣变褐枯死,苞片变黑,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1.2万寿菊叶斑病的为害情况根据2005-2006两年的调查,万寿菊叶斑病在甘肃省啤酒大麦原种场、古浪县和景泰县万寿菊栽培基地普遍发生,发病率一般在23%~95%,但发病的严重程度各地差异较大,病情指数低的只有5.75,病情指数最高的地块可达48.50。 从各地的发病情况来看,白银市景泰县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发病率平均为86.20%,病情指数为32.20;武威市甘肃省啤酒大麦原种场次之,发病率平均为58.80%,病情指数为16.80;古浪县发病相对较轻,发病率平均为60.80%,病情指数为16.80。从不同前茬作物与发病的关系看,前茬为胡麻发病严重,荒地或贫瘠土地发病也较重,前茬种植大麦、小麦和玉米发病次之,前茬为百号(一种药用植物)发病较轻。另外不同品种之间叶斑病的发生有显著的差异,表现为发病早,受害重,杂交品种发病晚,受害轻,根据2006年调查结果,9月以后常规品种100%发病,病情指数达到55.90,杂交品种发病率为73.50%,病情指数为23.20。
  2、万寿菊叶斑病的病原
  根据甘肃农业大学在室内对植株不同发病部位(叶、茎、花)进行常规分离培养,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对分离到的致病菌,在PDA和PCA平板培养基上培养,1周后的菌落形态是: 菌落墨绿色或橄榄色,后期黑褐色,气生菌丝丰富,棉絮状,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直或向一侧弯曲,浅褐色,有分隔。分生孢子的大小为(18.30~25.40)μm×(8.80~12)μm, 平均为21.60μm×10.60μm; 倒棍棒形、长卵圆形、梭形等; 初色浅,后呈黄褐色、深褐色; 有2~4个横隔,0~3个纵隔,分隔处有缢缩; 喙较短,柱状,大小为(2.74~4.50)×(2.40~4.16μm),无分隔。分离到的2个菌株,尽管菌落颜色有一些差异,但在主要形态特征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认为属于同一种,确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sp.)。
  该菌与万寿菊链格孢(Alternaria taget)的形态明显不同,与侵染菊科植物的链格孢(Alternaria s)类似,但有关其它链格孢为害万寿菊的报道还未见诸于文。有关种类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3、万寿菊叶斑病的防治措施
  3.1合理选茬,实行轮作选择土壤肥沃,水肥条件好的地块种植万寿菊,避免在荒地或贫瘠土地,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培育壮苗。
  3.2选用抗(耐)病品种在万寿菊种植区逐步推广种植杂交品种,减少常规品种的种植面积。
  3.3实行种子处理经甘肃农业大学室内对种子不同部位带菌率测定,种子外表皮带菌率达到36%,其中链格孢属32%,镰刀菌属6%,种子内表皮带菌2%~4%,胚及胚乳不带菌。因此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可有效抑制病原菌,减轻病害的发生。采用0.10%AgNO3对于不同品种万寿菊种子均具有100%消毒效果,可以杀死种子内外表皮的病原菌。以种子带菌率较高的2005年F1代杂交种为例,55 ℃和50 ℃温汤浸种具有非常好的消毒作用,消毒效果分别为90%和85%。在药物浸种中,50%扑海因wp750倍液具有较高的消毒作用,消毒效果达到90%,63%多菌清wp500倍液消毒效果为85%。另外还可以采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3.4田间化学药剂防治根据室内及大田防治试验,田间叶斑病可用,下列药剂在发病初期(7月中旬左右)喷药防治,7~10d喷1次,连续2~3次,可以控制病害的流行。
  ①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② 63%多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③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