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6
海南五指山区黎族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
摘 要 目的:收集整理海南五指山区黎族医药知识经验,归纳总结该地区黎族药用植物的特色。方法:应用民族植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文献研究、关键人物访谈、植物鉴定和编目),对海南五指山区黎族药用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该地区黎族使用的药用植物约有515种,隶属于125科,360属;木本210种,草本有232种,藤本73种;以全草或全株入药的有178种。结论:五指山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黎族医药有着明显的民族和区域性特点,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海南 五指山区 黎族 药用植物
1 研究区域概况
五指山区包括五指山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中南部山区,北纬18°23′~19°25′,东经109°19′~110°09′。年平均气温20.5~22℃,绝对最高温度38.1℃,绝对最低温度-3℃;年平均降雨量1 800mm~2 400mm,降雨日数124~148d,雨量分布不均匀,雨量集中在5~10月,形成明显的早湿季节。著名的高山有五指山、鹦哥岭、黎母岭和七指山。其中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 867米,坐落琼中县境内,为海南岛第一高峰,其次为鹦哥岭海拔1 812米。典型植被类型主要有常绿季雨林、低山雨林及中山雨林等。五指山区地处热带,山体庞大,土地肥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植物资源。
海南有黎族人口110多万,约有1/4聚居于五指山地区。五指山地区三市县共有土地面积4 982.78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6.5万,其中黎族有25.2万,占54.2%(见表1)。
2 研究方法
本调查研究应用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即①文献资料的收集及研究;②关键人物访谈,广泛收集流传于黎族民间的传统医药知识。调查访谈对象包括民间医生、药农、中草药经营者,当地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和其他有医药知识者。③证据标本采集和鉴定;④药用植物编目。研究在2004年至2006年间进行,田野调查累计有90天。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用植物种类及其组成特点
据文献记载和民间调查,五指山区黎族使用的药用植物约有515种,隶属于125科,360属。种数较多的科有豆科23属36种,菊科21属28种,大戟科16属24种和茜草科12属22种。其中蕨类植物17属23种,裸子植物有4属6种,被子植物339属486种。从植物的生活型区分,木本210种,草本有232种,藤本73种(见表2)。统计结果表明黎族药用植物的种类组成极为分散,使用的药用植物不局限于少数类别,可见他们对植物的识别和应用能力达到了很高的程度。黎族药用植物的多样性特点反映了海南五指山区药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同时也说明了黎族医药和利用植物方面的知识极为丰富。
在五指山区黎族使用的515种药用植物中,野生植物有480种,人工栽培的35种。黎族民众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仅善于利用周围环境中的植物,同时他们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也借鉴一些好的方法和经验,比如人工栽培药用植物胡椒Piper nigrum L.、番木瓜Carica papaya L.和沙姜Kaempferia galanga Lim等在黎族医疗保健中也经常使用。限于篇幅原因,本文仅列出部分黎族常用药用植物(见表4)。
3.2 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
从表3可看出五指山区黎族药用植物以全草或全株可入药者居多,有178种,占34.6%,全草入药居多的原因与黎族医药以草本植物占多数有关。仅用树皮或花入药的植物较少。有31.1%的植物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位入药,可见黎族在药用植物的利用部位方面也具有多样性。
3.3 用药方法及其特点
黎族对本民族地区常见或多发疾病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对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风湿骨痛、中毒、疟疾、妇科病,以及其它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极为丰富。治疗方法有水煮内服疗法、外敷疗法、蒸熏疗法、洗浴疗法、捻痧疗法、巴附罐疗法和佩药疗法[1]。敷药法又有热药和冷药之分,热药即将药加热后使用,如将植物叶子在火上烘热,外敷患者前额治头痛发烧,或将烘热的叶子敷于地上让病人躺在上面,并盖上被子治发冷发热及头痛。另有一种是将新鲜的植物药捣烂后在砂锅中炒热后外敷,治跌打损伤。冷药则为不加热的外敷药。过去药物大都鲜用,基本上是随采随用,但对一些较为稀少或季节性较强的药物则采集凉干备用。现在由于资源破坏较严重,药材采集越来越困难,除了外敷用鲜药外,内服药用干品较多。黎族民间传统药方较为简单,大多数为单方或简单复方。复方的配伍有主次之分,但下药量没有严格的比例,只凭祖辈传导和实践经验,针对患者病情轻重、年龄、性别和药方大小来确定下药量。
3.4 医药知识的传承
黎族是一个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因此,民族医药仅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在五指山区黎族民间草医以女性居多,这除了与女性的勤劳和细心有关外,更深层的原因是与黎族母系社会的遗俗有关。历史上黎族妇女不仅在宗教及其它社会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在狩猎和采集为主的经济生活中,黎族男女有着明确的分工,妇女主要承担着对家庭和本民族具有决定意义的植物采集任务,妇女比男人更懂得如何利用植物作为药物和食物。黎族没有专门的医师和药师,懂医者均懂药。黎族专门从事行医者尚少,多数在本村寨从事生产劳动的同时为村民治病疗伤。行医者所掌握的医药知识多寡不一,有的能治多种疾病,有些只是对某一种或几种病有特长。医药知识的传授方式也不尽相同,较正统的传授方式是由“药母”带着学徒上山去识别药物的名称、药用部位、药性及生长习性等,待学徒熟悉后,由“药母”杀鸡举行传授药方的登药仪式,黎族人称之为“交刀”,之后学徒就可单独采药行医[2]。
3.5 民族医药的交流和发展
建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黎族与汉等其他民族的交流逐步增多,特别文化教育的普及,使黎族应用汉族语言和文字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为黎族学习和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医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不少有文化的黎族草药医生在继承本民族传统医药的同时,把学习和吸收好的草药知识作为提高本民族医药水平的主要手段。五指山地区一些有志于传承和发展黎族医药的草药医生自愿联合,于2001年底注册成立了“海南五指山黎族民间医药研究协会”,会员有20多人。在海南民族宗教事务厅和医药管理部门的支持下,他们在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对用药体会和心得进行总结,编写了《黎族草药集锦》一书。目前,尽管他们的工作力量非常有限,但在黎族传统医药知识大量流失的今天,对于及时抢救挖掘传统黎族医药并促进其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4 小结和讨论
(1)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在海南岛至少有3 000多年的历史。海南五指山区是黎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自然条件适合于各种植物的生长,因而蕴藏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黎族由于居住环境、生活习俗和宗教思想有别于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他们的疾病类型、药物种类及用药方法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点。通过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将会发现同种疾病不同的治疗药物,或者发现一些新的药物资源种类和蕴藏量。区域多样性的药物资源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医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当前自然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对区域性药物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对我国医药事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2)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草药知识仅通过口头传授,因而容易产生误传、失传和讹传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确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草医大都年纪偏大或已经离开人世,一般情况下他们不愿意将医术传给“外人”,而自己的子女又大都不愿意学习,老一代人所掌握的医术在不断失传,大部分黎族民间传统医药知识未被收集、整理和研究。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医学的广泛应用和资源的变迁,能够掌握黎族医药知识的人越来越少,如不及时收集整理,将面临失传的危险。有关部门应对此予以重视并组织力量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让黎族医药为当地群众服务的同时,也为现代医药产品的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林诗泉.海南黎族医药[J].中华医史杂志.1991,21(2):105-106.
2 黄春荣.海南黎族医疗史话[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5,14(8):22-23.
3 中南民族学院《海南黎族社会调查》编写组.海南黎族社会调查[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4 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 黎族简史编写组.黎族简史[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6 钟义.海南南岛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7(增刊):9-16.
(收稿日期:2007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