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5
奥运与世博绿地有何异同
2008年北京奥运会落下帷幕不久,2010年上海世博会又精彩登场
这是近年来最受国人乃至全球关注的中国两大城市事件。奥运会是体育盛事,世博会是展览盛会,两者似乎不可比拟。然而,在风景园林行业看来,这两大城市事件却有着一个共同的交集———园林绿化。富有探索精神的业界人士希望通过对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大事件的思考和探讨,获得某种启示或借鉴。
在刚刚结束的第47届IFLA苏州大会上,上海世博会绿化专项规划组组长、上海市容和绿化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张浪博士屡遭追问:上海世博会绿化及公园绿地项目和北京奥运绿化及森林公园绿地项目有何异同?
“当奥运会的绿化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世博会的绿化刚刚启动时,我就专程带队去北京奥运场地参观学习。尽管我们没有坐下来认真地去进行比对,但应该说,这种比较的思想一直是有的。概括来讲,差异是主要的,相同是次要的。”张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差异一:中心城区的工业污染地———城市近郊的农地
一江横贯东西,两桥飞架南北。世博会选址在横跨黄浦江的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之间的两岸,这是上海的中心城区,而且还承载着百年中国工业的沧桑和历史。“这块地是李鸿章发起洋务运动造大船的区域,旁边还有炼钢厂等。”张浪笑着说,“慈禧肯定没想到,百多年后,这里竟用来举办世博会。”由于靠近城市心脏位置,动拆迁的量可想而知;而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污染严重,从绿化立地来讲,土壤条件很差,绿化困难很大。但北京奥运会选址在近郊的农村区域,城市化程度不高,动拆迁的量相对较小,植被基础也相对较好。
差异二:滩涂地———山水城
上海城市历史不过百余年,然而,上海却有着几百年、几千年的滩涂历史。因此世博绿地建设,无法避开上海独有的滩涂地的地理特征。“在滩涂之上建城市,在城市中间建绿地,要体现快捷、高效的风格,甚至要融入海派文化的时尚。这是我们构思上海世博绿地的理念和出发点。”张浪认为,奥运森林公园,在某种意义上追求的还是山水意境。因为北京本身就有山水,山水园的做法是符合北京的历史和自然特征的,也契合传统的造园形态和精髓。但黄浦江下游是没有山的,如果也在这里堆山,就显得很突兀。尽管从形态构图角度来看,世博绿地也有山水园的思想,但这是次要的。
差异三:展示———宣传
在世博会和奥运会期间,绿地扮演着不同角色。对世博会来说,绿化和园区内其他展馆一样,正儿八经是个展品。“进园的东西都是展品,所以我们选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方杉。”张浪解释道,“再比如,黄浦江水如何流到园区,再经过我们的绿地变成干净的水,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展示。绿化对奥运来说主要是宣传作用,通过塑造这样的空间,来表达我们改善环境的态度和思想,展示倒在其次。”
据世博官方预计,世博会的观众将会达到七千万人次。这意味着世博园区平均每天要承受40万左右人次的冲击。“这就要求绿地能实现高密人群下的极端使用功能,奥运公园不存在这个问题。”除此之外,在张浪看来,在规模上,世博绿地体量要小些,因此可做得精致些;在施工工期上,由于动拆迁量大的原因,留给世博绿化施工的时间要紧张得多;在后续利用上,由于前面讲过的区位不同,世博绿地下面其实留有丰富的地下空间,所以给后续利用增加了难度。
城市独特的自然历史文化,要求园林绿化也与之相适应。因此,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千姿百态的城市园林景观。然而,在差异的背后,似乎总隐含着一些相同的精神内涵和技术方法。就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来说,张浪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是有着明显的共性的。
共性一:改善城市环境
上海的世博绿地系统,这样的滨水“绿心”,使上海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不仅为城市提供“氧气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而且为市民提供健康、舒适的休闲场所。北京奥运森林公园也具有同样的功能。“通过一个大事件,聚焦绿地建设,对城市功能进行提升。在这一点上,两者是一致的。”令张浪备感欣慰的是,“我们已经通过这两大举世瞩目的事件,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人对城市生态的基本态度,即我们是重视环境的:不仅加大投入,也在加强保护。”
共性二:大胆创新尝试
奥运的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强调的是要敢于突破,勇于争先;而世博本身就是展示和传播创新科技成果与理念的大平台。因此,敢于先行先试、不断创新突破就成为这两个绿化项目共同的内在精神。张浪自豪地说:“我们敢于展示,甚至敢于展示不成熟的东西,也敢于展示创作的过程。”
共性三:聚焦生态技术
在两大项目中,生态技术的应用也随处可见。例如,奥运公园把中水净化后加以利用,世博会则把黄浦江的劣五类水净化成三类水后,作为景观用水和灌溉、冲洗用水。还有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固废处理技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