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5
地震过后对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考
我国城市安全面临的问题是严峻的,有的城市处于地震构造带中,城市中有的建筑甚至建在地震活动断层上,或离断层较近,从20世纪近百年的活动水平看,地震烈度≧7级的平均值为0.66次,≧6级的平均值为3.6次。我国还是洪涝灾害多发地区,有140多个大、中城市位于江河洪水水位之下,隐患严重。沿海城市的水患既有暴雨的影响,也来自风暴潮。在山地城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城市规划对城市安全问题应该放到一个重的位置,没有认真做好防灾规划的城市规划不能批。
汶川地震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哪么大的伤害令人痛心,灾后反思很有必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多的是考虑发展的问题,而对城市的防灾安全问题相对来说不够重视,在城市规划编制的时候,防灾规划只是附带一下,没有摆上一定的位置。
城市防洪、抗灾、人防、消防等都有国家颁布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遵守和执行各项防灾的有关规定,确保城市安全。这次汶卅地震倒了这么多的中小学房子,值得深思!
在广州的老城区,人口、建筑稠密,应多建一些公共绿地,不但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游乐场所,还可以在防震、防火、防洪、减轻灾害等方面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还要多建一些城市广场,平时可增加停车位,灾时能避难。
一个城市一定要有各类救灾物资和设备的储备,布置在安全的地点,当发生灾难时能及时调用,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救灾设备。这次汶卅地震大型救灾设备缺乏,严重影响了对生命的抢救。
大、中、小等各类学校、大型公共广场、体育场馆、*大楼等重要公共建筑具备 “第一避难所”功能,在救灾中会发挥重要作用,应吸取汶卅地震的教训,大中城市*应对这些建筑物结构进行抗震普查。
一旦大灾来临,道路就是生命线。目前城市道路的规划只考虑通行、景观、城市通风、地下管线的埋设等等,没有考虑防灾的因素。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就可以考虑建设专门的防灾救灾道路体系,与城市的生活性道路、交通性道路、游览性道路相区分。防灾救灾道路与外界要有较好的联系,自身防灾能力强,能在受灾时起到关健作用。
广州作为特大城市,高层建筑多,对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标准和逃生方式应做一次深入的普查。对老城区内的危房也要采取一定措施。